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6:38:48     共 2527 浏览

一、原词呈现

词牌名:清平乐

作者:北宋·晏殊

原文

红笺小字,说尽平生意。

鸿雁在云鱼在水,惆怅此情难寄。

斜阳独倚西楼,遥山恰对帘钩。

人面不知何处,绿波依旧东流。

---

二、注释详析

1.红笺:唐代薛涛创制的深红色小幅诗笺,后成为情书代称。

2.鸿雁鱼水:化用《汉书·苏武传》"雁足系书"与古乐府"传尺素"典故。

3.帘钩:古代卷帘用的金属钩,暗示闺阁空间。

4.人面句:暗合崔护"人面不知何处去"诗意,强化物是人非之感。

---

三、白话译文

(逐联对应翻译)

上阕:

朱红信笺上写满蝇头小楷,

道尽平生缠绵心意。

却见鸿雁高飞云端、游鱼潜沉水底,

这份深情竟无处传递。

下阕:

落日余晖中独倚西楼,

远处山峦正对着窗前帘钩。

思念的人儿不知身在何方,

只有碧绿江水依旧东流。

---

四、文学赏析

# (一)结构艺术

  • 空间架构:从"笺"微观书写到"鸿雁鱼水"的中景,再到"楼遥山"的宏观视角,形成三维空间张力。
  • 时间维度:通过"斜阳"东流"的意象,构建黄昏时刻与永恒流逝的双重时间感。

# (二)情感表达

1.欲说还休

"尽"与"难寄",展现宋代文人含蓄克制的抒情方式。

2.双重孤独

物理空间的"倚"与心理层面的""相互映衬。

# (三)隐喻系统

  • 受阻的通信:鸿雁鱼水皆不可凭,暗示沟通困境。
  • 不变的永恒:绿波东流反衬人事无常,深化存在主义思考。

---

五、历史背景

1.创作时期

约作于晏殊中年(1020-1030年间),正值北宋"天圣盛世"人却经历丧妻之痛。

2.词体发展

体现北宋前期词由花间派向士大夫词转型的特征,保留婉约外壳而注入哲理内涵。

---

六、延伸探讨

1.比较阅读

  • 与柳永《雨霖铃》对比:同写离别,晏词更重内省而非场景铺陈。
  • 与李煜《虞美人》关联:共有的"流水",但晏殊情绪更为节制。

    2.现代解读

    可运用符号学理论分析"红笺-文字-情感"能指链,或从接受美学角度探讨"难寄"的普遍共鸣。

---

七、名家评点

1. 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:"同叔之词,风流蕴藉,温润秀洁,而『绿波依旧东流』句尤见宇宙意识。"

2. 叶嘉莹《唐宋词十七讲》指出该词体现宋词"弱德之美"——在压抑中保持优雅的抒情姿态。

---

八、文化影响

1.后世化用

元代王实甫《西厢记》"鱼雁无凭"、清代纳兰性德"红笺向壁字模糊"受此词启发。

2.当代传播

2023年央视《经典咏流传》节目曾改编为艺术歌曲,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拓展阅读篇目。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