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诗经原文
```
十亩之间兮,桑者闲闲兮。行与子还兮。
十亩之外兮,桑者泄泄兮。行与子逝兮。
```
二、词句注释
1.十亩:周代井田制单位,一夫受田百亩,此处"十亩"为采桑者劳作区域
2.桑者:采桑人,先秦时期多为女性
3.闲闲:从容不迫貌,《毛传》释为"男女无别往来之貌"4.泄泄(yì):《郑笺》解作"人之貌"朱熹注为"舒散之状"5.行与子还/逝:"行"为发语词,""同伴,动词"""表归去
三、白话译文
```
十亩桑园之内啊,采桑人悠然自得。我们结伴归家吧。
十亩桑园之外啊,采桑人欢声笑语。我们一同离去吧。
```
四、文学赏析
# (1)结构艺术
- 采用重章叠句形式,仅变换"闲/泄泄"/逝"字
- 每章三句的短促结构,与劳动号子的节奏相合
- "兮"字运用形成咏叹调性,现存最早楚辞体雏形
# (2)意象系统
- 空间意象:"之间/之外"构建同心圆式劳作场景
- 动作意象:"行与子"的召唤性语言展现集体劳动伦理
- 声音意象:通过"闲"泄泄"劳动愉悦感
# (3)主题争议
- 《毛诗序》认为"刺时也。言其国削小,民无所居" 现代学者多主张为"采桑歌"反映先秦集体劳作场景
- 闻一多考证与"间濮上"民俗活动相关
五、历史背景
1.经济维度:
- 周代"蚕月条桑"(《豳风·七月》)
- 桑林作为重要生产资料,《孟子》载"亩之宅,树之以桑"2.文化语境:
- 殷商甲骨文已有""祭祀记载
- 《周礼》设"妇功"蚕桑事务
3.地理考据:
- 钱穆考证属魏风,反映晋南地区农事
- "十亩"符合《汉书·食货志》"中田小亩"记载
六、跨文本比较
1. 与《豳风·七月》对比:
- 同写桑事,本诗短促欢快,《七月》详述农时
2. 与《魏风·伐檀》对比:
- 均用重章手法,本诗柔美,彼诗愤懑
3. 汉代乐府《陌上桑》的意象传承
七、学术争议
1. 作者身份推测:
- 方玉润认为出自采桑女即兴创作
- 崔述主张为士大夫观农之作
2. "桑者"考辨:
- 传统注疏多解为女性
- 当代出土战国采桑纹铜壶显示存在男性采桑场景
八、现代价值
1. 最早记载中国桑蚕文化的文学标本
2. 集体主义劳动美学的诗意呈现
3. 比《诗经》其他农事诗更早体现"合一"观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