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1:46:24     共 2524 浏览

一、诗文标题与作者

标题:《送崔九》为五言绝句,属送别诗范畴,但核心主题是劝勉友人坚定隐逸之志。唐代诗题中“送”多含赠别、劝诫双重意味,如王维《送元二使安西》。

作者:裴迪(约716-?),盛唐山水田园诗人,与王维交谊深厚,晚年同隐辋川。其诗风清淡自然,现存诗作多为五绝,内容多涉隐逸生活与山水之乐。

---

二、原文与注释

原文

> 归山深浅去,须尽丘壑美。

> 莫学武陵人,暂游桃源里。

注释

1.崔九:即崔兴宗,王维妻弟,曾与裴迪、王维共隐终南山,后短暂出仕,复归隐。

2.丘壑:既指自然山水,亦暗用《世说新语》“一丘一壑”典故,喻隐逸之志。

3.武陵人:典出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,指偶入桃源却未能长居的渔人,反衬坚定隐逸的重要性。

---

三、译文与句析

译文

你归隐山林,无论深入浅出,都应饱览丘壑之美;

莫效仿武陵渔人,仅在桃源短暂停留便匆匆离去。

逐句解析

1.“归山深浅去”:以“深浅”暗喻隐逸程度,劝友人无论选择何种隐居方式,均需全心投入。

2.“须尽丘壑美”:强调自然之美的沉浸式体验,隐含对世俗名利的超脱。

3.“莫学武陵人”:以典反衬,批判浅尝辄止的隐逸态度。

4.“暂游桃源里”:呼应前句,点明“坚守”才是隐逸真谛。

---

四、赏析与艺术特色

1. 主题思想

  • 劝勉与哲思:表面送别,实则劝诫崔兴宗摒弃犹豫,真正践行隐逸生活。
  • 自然与超脱:通过山水意象,表达对官场桎梏的厌倦及对精神自由的追求。

2. 艺术手法

  • 用典对比:以“武陵人”反衬,强化劝勉力度。
  • 语言风格:质朴如口语,却蕴含深意,体现盛唐山水诗“淡而有味”的特质。

3. 情感表达

-友情与期许:诗中无直接抒情,但通过叮嘱与典故,流露对友人的关切与期望。

---

五、扩展说明

1. 历史背景

创作于唐玄宗后期,政治黑暗(李林甫专权),文人多选择隐逸避世。裴迪与崔兴宗的归隐选择,是对时代的消极抵抗。

2. 文化影响

  • 隐逸传统:延续陶渊明“桃花源”理想,成为后世文人精神寄托的范式。
  • 诗学价值:与王维《辋川集》并称,代表盛唐山水田园诗的清雅境界。

3. 现代启示

诗中“须尽丘壑美”可引申为对当代人生活态度的反思:在快节奏社会中,如何平衡物质追求与精神宁静。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