弊裘尘土压征鞍,鞭倦袅芦花。> 弓剑萧萧,一竟入烟霞。> 动羁怀西风禾黍,秋水蒹葭。> 千点万点,老树寒鸦。> 三行两行,写高寒呀呀雁落平沙。> 曲岸西...">
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21:52:13     共 2528 浏览

一、原文呈现

曲牌名:折桂令(双调)

作者:郑光祖(元代戏曲作家,"元曲四大家")

原文

> 弊裘尘土压征鞍,鞭倦袅芦花。

> 弓剑萧萧,一竟入烟霞。

> 动羁怀西风禾黍,秋水蒹葭。

> 千点万点,老树寒鸦。

> 三行两行,写高寒呀呀雁落平沙。

> 曲岸西边近水湾,鱼网纶竿钓槎。

> 断桥东下傍溪沙,疏篱茅舍人家。

> 见满山满谷,红叶黄花。

> 正是凄凉时候,离人又在天涯。

---

二、注释与译文

重点词汇解析

1.弊裘尘土:破旧的皮衣沾染风尘,暗示漂泊之苦

2.鞭倦袅芦花:马鞭疲软地垂落,如芦花般轻飘,写旅途疲惫

3.写高寒:雁阵在高空排成"人"字,古"写"通"泻"状雁行之势

白话译文

身着破裘的游子风尘仆仆,疲惫的马鞭似芦花低垂。带着萧瑟的弓剑独行于烟霞之中,西风里的禾黍、秋水边的芦苇触动羁旅愁思。寒鸦点点栖老树,雁阵声声落平沙。水湾处见渔人垂钓,溪沙旁有茅舍疏篱。满山红叶黄花的美景,更反衬出天涯孤客的凄凉。

---

三、艺术特色赏析

1. 意象组合技法

  • 空间对比:横向的"点万点"寒鸦与纵向的"行两行"雁阵构成立体画面
  • 色彩映衬:"红叶黄花"的浓艳与"树寒鸦"的灰暗形成强烈视觉反差

2. 情感表达方式

采用"乐景写哀",结尾"山满谷红叶黄花"的明丽秋景,反而强化了"人天涯"孤寂感,符合元代文人"旷达,内里悲凉"创作特征。

---

四、历史背景探究

1. 创作年代推断

据《录鬼簿》记载,此曲应作于郑光祖晚年任杭州路吏时期(约1320-1324),反映元代知识分子在科举废止后的精神苦闷。曲中"征鞍"弓剑"意象,暗喻文人被迫放弃功名追求的无奈。

2. 元代散曲发展脉络

本曲体现元代后期散曲"诗词化"倾向:

  • 继承马致远《天净沙·秋思》的意象浓缩传统
  • 突破早期俚俗风格,融入"黍"蒹葭"等《诗经》典故

---

五、延伸考据

版本差异说明

明代《雍熙乐府》本与元刊《阳春白雪》本存在三处异文:

1. "压征鞍""征鞍"后者更显主动漂泊)

2. "呀雁落""哑雁叫"拟声词差异)

3. 末句"人"作"旅人"情感浓度差异)

后世评价辑录

- 明代朱权《太和正音谱》:"德辉之词如九天珠玉"

- 近代吴梅《中国戏曲概论》:"折桂令》一片神行,最得含蓄三昧"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