弊裘尘土压征鞍,鞭倦袅芦花。> 弓剑萧萧,一竟入烟霞。> 动羁怀西风禾黍,秋水蒹葭。> 千点万点,老树寒鸦。> 三行两行,写高寒呀呀雁落平沙。> 曲岸西...">
曲牌名:折桂令(双调)
作者:郑光祖(元代戏曲作家,"元曲四大家")
原文:
> 弊裘尘土压征鞍,鞭倦袅芦花。
> 弓剑萧萧,一竟入烟霞。
> 动羁怀西风禾黍,秋水蒹葭。
> 千点万点,老树寒鸦。
> 三行两行,写高寒呀呀雁落平沙。
> 曲岸西边近水湾,鱼网纶竿钓槎。
> 断桥东下傍溪沙,疏篱茅舍人家。
> 见满山满谷,红叶黄花。
> 正是凄凉时候,离人又在天涯。
---
重点词汇解析:
1.弊裘尘土:破旧的皮衣沾染风尘,暗示漂泊之苦
2.鞭倦袅芦花:马鞭疲软地垂落,如芦花般轻飘,写旅途疲惫
3.写高寒:雁阵在高空排成"人"字,古"写"通"泻"状雁行之势
白话译文:
身着破裘的游子风尘仆仆,疲惫的马鞭似芦花低垂。带着萧瑟的弓剑独行于烟霞之中,西风里的禾黍、秋水边的芦苇触动羁旅愁思。寒鸦点点栖老树,雁阵声声落平沙。水湾处见渔人垂钓,溪沙旁有茅舍疏篱。满山红叶黄花的美景,更反衬出天涯孤客的凄凉。
---
1. 意象组合技法
2. 情感表达方式
采用"乐景写哀",结尾"山满谷红叶黄花"的明丽秋景,反而强化了"人天涯"孤寂感,符合元代文人"旷达,内里悲凉"创作特征。
---
1. 创作年代推断
据《录鬼簿》记载,此曲应作于郑光祖晚年任杭州路吏时期(约1320-1324),反映元代知识分子在科举废止后的精神苦闷。曲中"征鞍"弓剑"意象,暗喻文人被迫放弃功名追求的无奈。
2. 元代散曲发展脉络
本曲体现元代后期散曲"诗词化"倾向:
---
版本差异说明:
明代《雍熙乐府》本与元刊《阳春白雪》本存在三处异文:
1. "压征鞍""征鞍"后者更显主动漂泊)
2. "呀雁落""哑雁叫"拟声词差异)
3. 末句"人"作"旅人"情感浓度差异)
后世评价辑录:
- 明代朱权《太和正音谱》:"德辉之词如九天珠玉"
- 近代吴梅《中国戏曲概论》:"折桂令》一片神行,最得含蓄三昧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