篇名:株林(《诗经·陈风》第十篇)
作者:无名氏(周代民间采集)
原文:
胡为乎株林?从夏南。
匪适株林,从夏南。
驾我乘马,说于株野。
乘我乘驹,朝食于株。
为何总往株林跑?声称去寻夏南郊。
实则非为株林去,只为夏南暗相交。
驾着四马高车往,株野停车卸鞍鞯。
换乘轻快小驹马,株地晨宴乐逍遥。
采用问答体起兴,通过"为乎"问形成强烈戏剧性。第二段"匪适"的否定式递进,构成"欲盖弥彰"的讽刺效果。末章"马"与"乘驹"交通工具降级,暗示时间推移与行为隐秘。
表面冷静的客观叙述中,蕴含三重情感维度:
① 民众对陈灵公荒淫的愤懑
② 对夏姬祸国命运的复杂态度
③ 周代礼崩乐坏的深沉忧虑
据《左传·宣公九年》记载,此诗讽刺陈灵公与大夫孔宁、仪行父三人共淫夏姬(夏徵舒之母)的丑行。公元前599年夏徵舒弑君叛乱,直接导致楚庄王伐陈,成为春秋中期重要政治事件。
1.文本变异:东汉郑玄笺注本与战国楚简版本存在"从夏南""夏姬"异文争议
2.地理考证:清代学者考证株林即《汉书·地理志》淮阳国"柘县"夏姬墓遗址
3.比较文学:与《齐风·南山》讽刺齐襄公乱伦形成姊妹篇,体现《诗经》"文谲谏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