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21:52:14     共 2525 浏览

一、原词呈现

曲牌名:水仙子

作者:宋方壶(元代散曲家)

原文

一天蟾影映婆娑,万古谁将此镜磨?

年年到今宵,不缺些儿个。

广寒宫好快活,碧天遥难问姮娥。

我独对清光坐,闲将白雪歌。

月儿你团圆我却如何!

---

二、词句注释

1.蟾影:指月光。古代传说月中有蟾蜍,故以"蟾"代指月。

2.婆娑:形容月光摇曳的状态,《诗经》有"仲之子,婆娑其下"的用法。

3.此镜磨:化用李白"又疑瑶台镜,飞在青云端"诗意,喻指月亮如经打磨的铜镜。

4.广寒宫:月宫别称,典出《明皇杂录》唐玄宗游月宫传说。

5.白雪歌:双关语,既指《阳春白雪》雅曲,又暗喻自己高洁的情怀。

---

三、白话译文

夜空中皎洁的月轮倒映着摇曳的清辉,

这万古长存的明镜究竟由谁打磨?

年复一年到中秋之夜,

月光始终圆满无缺。

月宫里的神仙应当逍遥快活,

碧空遥远难以询问嫦娥。

我独自对着清澈的月光静坐,

闲来吟唱高雅的《白雪》之歌。

月亮啊你总是团圆完满,

而我的孤寂又能向谁诉说?

---

四、文学赏析

# (一)意象构建特色

1.时空对照:通过"一天""古"的时间跨度,形成个体生命与宇宙永恒的强烈对比。

2.虚实相生:实写居庸关中秋夜景,虚写广寒宫神话场景,拓展审美空间。

# (二)情感表达技法

1.反衬手法:以月之"团圆"衬人之孤独,末句"我却如何"的诘问极具张力。

2.雅俗交融:既用"白雪歌"等文人典故,又保留"活"如何"等口语化表达。

# (三)曲体艺术特征

1.句式灵活:突破词牌限制,"年年到今宵"等句采用散文式表达。

2.音韵创新:"磨"个"活"娥"坐"歌"何"押歌戈韵,体现北曲特点。

---

五、历史背景探析

1.创作年代推定:据《录鬼簿续编》记载,此曲应作于元至正年间(1341-1368),时元末战乱初显。

2.居庸关地理意义:作为漠北与中原交通要冲,中秋时节戍边文人常在此感怀,现存元代居庸关云台刻石可佐证。

3.作者生平关联:宋方壶曾隐居华阳洞,其散曲多表现隐逸思想,此曲中"独对清光"的描写与其隐士身份相符。

---

六、延伸解读

1.中秋文学传统:与苏轼《水调歌头》比较,二者同写中秋,苏词重哲理思辨,宋曲重个人抒情。

2.元代文人境遇:反映元代科举中断后,汉族文人的苦闷心态,曲中"难问姮娥"暗喻仕进无门。

3.版本校勘说明:《全元散曲》与《阳春白雪》版本存在"闲将白雪歌"与"闲将白云歌"的异文,当以前者为是。

---

七、学术参考文献

1. 隋树森《全元散曲》(中华书局,1964)

2. 李昌集《中国古代散曲史》(华东师大出版社,2007)

3. 杨镰《元曲家考论》(北京出版社,2012)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