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解读
"綦毋潜落第还乡"完整交代了事件背景:王维为科举失利的友人綦毋潜送行。唐代"第"特指进士科考试未中,这种题材在盛唐诗歌中颇具代表性。
作者生平
王维(701-761),字摩诘,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。21岁中进士,曾任右拾遗、尚书右丞等职。该诗创作于开元九年(721年)前后,时年王维20岁左右,正值其早期创作阶段。
```
圣代无隐者,英灵尽来归。
遂令东山客,不得顾采薇。
既至金门远,孰云吾道非?
江淮度寒食,京洛缝春衣。
置酒长安道,同心与我违。
行当浮桂棹,未几拂荆扉。
远树带行客,孤城当落晖。
吾谋适不用,勿谓知音稀。
```
(据《全唐诗》卷125,中华书局1960年版)
1.东山客:典出《晋书·谢安传》,指隐士綦毋潜
2.采薇:伯夷叔齐典故,喻隐居生活
3.金门:汉未央宫金马门,代指朝廷
4.吾道非:化用《孔子家语》"吾道非邪"5.桂棹:屈原《九歌》"棹兮兰枻"含才士意象
6.吾谋适不用:典出《左传·文公十三年》,指建议未被采纳
盛世本无隐逸者,
英才皆愿报效朝廷。
致使你这谢安般的隐士,
不再留恋采薇生活。
虽未能踏入金马之门,
岂能说我们的主张不对?
你曾在江淮度过寒食,
又在京洛缝制春衣。
如今在长安道设酒饯别,
志同道合者却要分离。
即将乘桂木舟远行,
不久便可推开故乡柴门。
远方的树木伴你远去,
孤城映照着落日余晖。
你的才华只是暂未遇合,
切莫认为世上知音难寻。
1. 结构艺术
全诗16句四换韵脚,形成"起-转折-叙别-劝慰"的递进结构。前四句造势,中八句叙事,末四句抒情,符合"起承转合"古典诗法。
2. 情感表达
通过三重对比构建情感张力:
3. 意象系统
精心构建"仕隐意象群":
唐代科举录取率不足5%,落第诗成为特殊文体。此诗反映盛唐特有的精神气质:
1. 对功名的坦然追求(不同于晚唐的幻灭感)
2. 失意中的昂扬基调("吾道非"的反诘)
3. 士人间的真挚情谊(非应酬之作)
与孟浩然《送丁大凤进士举》对比:
与王维后期《酌酒与裴迪》比较:
1. 成为科举送别诗范本,韩愈《送董邵南序》可见其影响
2. "代无隐者"后世多次化用,如王安石《兼并》诗
3. 日本江户时代学者荻生徂徕曾专论此诗的政治隐喻
1. 展现唐代知识分子的处世智慧:在进取与超脱间保持平衡
2. 提供失败情境下的心理建设范式
3. 彰显盛唐诗歌"哀而不伤"的美学特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