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21:52:09     共 2536 浏览

一、原词呈现

曲牌名:喜春来

作者:周德清(元代)

原文

```

鞓红雨带愁落

梨云梦冷惊破

杜鹃声又催春去

狼藉满庭风絮

独立黄昏谁共语

```

二、注释详解

1.鞓红:特指牡丹深红色花瓣,典出《洛阳花木记》

2.梨云梦:化用唐代王建"梦中唤作梨花云"诗意,喻指短暂春景

3.杜鹃声:子规啼鸣意象,暗含《离骚》"恐鹈鴂之先鸣"典故

4.狼藉风絮:呼应北宋贺铸《青玉案》"城风絮"的衰颓意境

三、白话译文

深红牡丹裹着愁绪零落成雨

梨花似云的春梦被寒意惊破

杜鹃鸟鸣催促着春天离去

庭院里柳絮纷飞杂乱堆积

黄昏独伫无人可诉心绪

四、文学赏析

# (一)意象组合艺术

  • 色彩对比:鞓红(浓烈)与梨云(素淡)构成视觉张力
  • 听觉设计:杜鹃声打破静景,形成"以声写寂"的反衬效果
  • 时空叠印:黄昏(时间)与庭院(空间)构建封闭式抒情场域

# (二)情感表达层次

1.惊觉:梨云惊破的突然性

2.焦虑:杜鹃催归的紧迫感

3.孤绝:末句"谁共语"设问修辞

五、历史背景考据

1.创作年代:约元至顺年间(1330-1333),时值元曲鼎盛期

2.社会语境:文人普遍存在"恨"创作风气

3.作者境遇:周德清作为南方汉人仕宦于元廷的复杂心态投射

六、曲律特征分析

句式平仄规律用韵特点
五字句仄平平仄仄去声押韵
七字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叠韵处理
四字句仄仄平平入声收束

七、比较文学研究

1.与马致远《天净沙·秋思》对照:同属"孤旅"题不同季节表达

2.较李清照《声声慢》差异:元曲口语化倾向更明显

3.对后世影响:清人纳兰性德《采桑子》"梨花谢了春红"承袭此作意象

八、文化价值阐释

1.节气智慧:体现传统"社"的时间意识

2.美学贡献:开创"以曲写词"的雅俗融合范式

3.哲学思考:通过春逝现象叩问永恒命题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