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
渔翁夜傍西岩宿,
晓汲清湘燃楚竹。
烟销日出不见人,
欸乃一声山水绿。
回看天际下中流,
岩上无心云相逐。
注释
白话译文
老渔翁夜晚停舟西山岩畔歇息,
清晨汲取湘江水,劈竹生火煮饭。
晨雾散尽朝阳初升时不见人影,
忽闻桨声荡开满目青翠的山水。
回望江心小舟已顺流漂向天边,
山岩上白云自在飘荡互相追逐。
---
此诗作于公元806年(元和元年)柳宗元贬谪永州期间。作为"永贞革新"失败的政治牺牲品,诗人从监察御史左迁永州司马,实则形同流放。在《与李翰林建书》中他自述"即出游"的生活状态,将政治苦闷倾注于永州山水,《永州八记》与《渔翁》均诞生于此背景下。
---
1.意象组合的超越性
"湘"楚竹"日常劳作诗化为高洁象征,继承屈原"香草美人"传统;"云"化用陶渊明《归去来兮辞》"无心以出岫"构建遗世独立的审美空间。
2.视听通感的运用
"欸乃一声山水绿"实现从听觉(桨声)到视觉(翠色)的瞬间转换,比王维"空山不见人,但闻人语响"更具动态美感。
3.时空结构的匠心
这种蒙太奇式剪辑使六句小诗蕴含完整叙事张力。
---
1.双重人格投射
渔翁形象既是永州渔民的真实写照,更是诗人"仕隐矛盾"镜像:
2.自然观的革新
突破六朝山水诗静态描摹,通过"楚竹"山水绿"等动态意象,展现人与自然能量交换的共生关系。
---
1.对屈原传统的承续
诗中"竹"清湘"等意象直指楚地文化基因,与《渔父》中"浪之水"形成跨时空对话。
2.中唐山水诗转型代表
相较于王孟诗派的恬淡,柳诗在闲适表象下暗藏"孤愤"开创"冷峭"范式。
3.后世影响
苏轼评"味此诗有奇趣""反常合道"手法直接影响宋人"以俗为雅"创作理念。
---
1.渔翁母题的比较阅读
三者构成唐代渔隐诗的审美光谱
2.当代启示
诗中展现的生态智慧(如"燃楚竹"的可持续资源利用)对现代环境文学具有启示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