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1:46:25     共 2524 浏览

一、诗歌标题与作者背景

标题解析

作为典型的唐代赠别诗,"送陈章甫"字直指核心事件:诗人李颀为友人陈章甫送行。标题中的"送"字奠定情感基调,而直呼其名"陈章甫"的朴素表达,折射出唐人赠别诗"以名为题"的惯例。

作者李颀

约690-751年在世,唐代边塞诗派重要成员,与王维、高适交游密切。其诗以七言歌行见长,风格豪放中见深沉,现存作品仅百余首却多为精品。值得注意的是,李颀自身仕途坎坷,仅任过新乡县尉,这种经历使其对陈章甫的罢官遭遇更具共鸣。

二、原文与结构分析

完整诗文

```text

四月南风大麦黄,枣花未落桐叶长。

青山朝别暮还见,嘶马出门思旧乡。

陈侯立身何坦荡,虬须虎眉仍大颡。

腹中贮书一万卷,不肯低头在草莽。

东门酤酒饮我曹,心轻万事如鸿毛。

醉卧不知白日暮,有时空望孤云高。

长河浪头连天黑,津口停舟渡不得。

郑国游人未及家,洛阳行子空叹息。

闻道故林相识多,罢官昨日今如何。

```

结构划分

  • 前四句:以初夏风物起兴,通过"大麦黄"桐叶长"意象组合,构建时空背景。"青山朝别暮还见"写实景又暗喻人生聚散。
  • 中八句:聚焦陈章甫形象塑造。"虬须虎眉"貌描写与"腹中贮书"才学刻画形成张力,"心轻万事如鸿毛"对其潇洒人生态度的诗化概括。
  • 后六句:转入送别场景。"长河浪头"实写渡口险况,又隐喻仕途风波;末句"罢官昨日今如何"的设问,将个人命运置于社会关系网络中审视。

三、注释与白话译文

关键注释

  • 陈侯:唐代对士人的敬称,非实指爵位
  • 草莽:民间,与庙堂相对
  • 郑国游人:陈章甫祖籍郑国(今河南新郑)
  • 洛阳行子:李颀自称,时居洛阳

现代译文

四月的南风吹黄了麦田,枣花未凋梧桐已绿荫成片。晨别青山暮又重逢,马嘶声里勾起故园思念。

陈君为人光明磊落,虬髯虎额天庭饱满。胸藏诗书万卷不甘埋没草野,东门买酒与我们开怀畅饮,视世间万事如鸿毛轻淡。醉卧不知夕阳西下,偶尔独望孤云高远。

此刻黄河浊浪滔天,渡口停舟难以行船。你这郑国游子归家不得,我这洛阳旅人空自嗟叹。听说故乡旧交众多,昨日罢官归去,他们会怎样看待你的今天?

四、诗歌赏析

艺术特色

1.人物塑造:突破传统送别诗程式,用"虬须虎眉"的肖像描写与"卧望云"刻画,使陈章甫的豪士形象跃然纸上。

2.时空处理:首联""明时节,尾联"罢官昨日"暗示近期事件,中间穿插"别暮见"时空压缩,形成环形结构。

3.隐喻系统:"孤云"象征高洁人格,"河浪黑"指政治险恶,物象与心象高度统一。

文化内涵

  • 唐代文人的仕隐矛盾:陈章甫"低头在草莽"终遭罢免,折射盛唐后期寒门士子的晋升困境。
  • 超越性的离别观:突破"悲莫悲兮生别离"的传统模式,以"轻万事如鸿毛"的豁达消解离愁,体现盛唐特有的精神气象。

五、扩展说明

历史典故

陈章甫因户籍问题险失功名,后上书力争获破格录用,此事曾轰动一时。诗中"中贮书一万卷"既赞其才学,也暗指这段传奇经历。

后世评价

清代沈德潜评此诗"颀诗超旷,犹存开、天遗响"指出其保留了盛唐诗歌的宏大气象。现代学者更关注诗中展现的"盛唐之音""觉醒"的辩证关系。

比较阅读

与王维《送元二使安西》的含蓄蕴藉相比,李颀此作更显豪放;较之高适《别董大》的悲壮,又多了几分洒脱,共同构成唐代送别诗的多元面貌。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