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《送魏万之京》
作者:李颀(约690-751),盛唐边塞诗人代表,与高适、王昌龄齐名,擅七言歌行与律诗,作品以雄浑悲凉见长。
体裁:七言律诗
创作背景:此诗作于李颀晚年洛阳时期,魏万为其忘年交,曾跋涉三千里寻访李白,后赴长安求仕,诗中融合了离别愁绪与长者劝勉。
原文:
朝闻游子唱离歌,昨夜微霜初渡河。
鸿雁不堪愁里听,云山况是客中过。
关城树色催寒近,御苑砧声向晚多。
莫见长安行乐处,空令岁月易蹉跎。
关键词注释:
清晨听闻游子唱起离歌,方知昨夜秋霜已染黄河。
愁绪中人怎忍听鸿雁哀鸣,更何况要穿越云雾缭绕的群山。
潼关树色催促寒意逼近,长安暮色里捣衣声愈显密集。
切莫沉迷长安繁华享乐,徒然辜负了大好年华。
诗人采用"戟法"先写清晨离歌,再回溯昨夜霜渡黄河的场景。"微霜"实写深秋景象,又隐喻人生暮年的凛冽,双关手法强化了别离的苍凉感。
"雁"与"云山"双重意象:
两组意象通过""是"递进连接,情感浓度逐层加深。
"关城树色""苑砧声"空间对仗:
"莫见"令"构成否定性劝诫:
长者口吻中见殷切期望,突破传统送别诗的感伤基调。
1.结构创新:打破"起承转合",首联倒叙,尾联突转,形成"现实-想象-警醒"的三段式结构。
2.炼字精妙:"催"字将树色拟人化,""量化砧声,体现盛唐律诗"语不惊人死不休"。
3.情感张力:表面写秋景别绪,深层传递"建功"盛唐精神,与王维"劝君更尽一杯酒"鲜明对比。
1.文学史地位:此诗被清代沈德潜《唐诗别裁》评为"律送别第一""戟法"李商隐《夜雨寄北》的时空处理。
2.文化密码解读:
3.现代启示:诗中"时光"的主题与当代"平"内卷"形成跨时空对话,凸显古典文学的当下价值。
作品 | 作者 | 情感基调 | 核心意象 |
---|---|---|---|
本诗 | 李颀 | 悲壮劝勉 | 秋霜砧声 |
《送元二使安西》 | 王维 | 缠绵感伤 | 朝雨柳色 |
《别董大》 | 高适 | 豪迈激励 | 黄云白日 |
(注:表格对比展示盛唐送别诗的多元风格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