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1:46:25     共 2524 浏览

一、诗歌基本信息

标题:《送魏万之京》

作者:李颀(约690-751),盛唐边塞诗人代表,与高适、王昌龄齐名,擅七言歌行与律诗,作品以雄浑悲凉见长。

体裁:七言律诗

创作背景:此诗作于李颀晚年洛阳时期,魏万为其忘年交,曾跋涉三千里寻访李白,后赴长安求仕,诗中融合了离别愁绪与长者劝勉。

二、原文与词句注释

原文

朝闻游子唱离歌,昨夜微霜初渡河。

鸿雁不堪愁里听,云山况是客中过。

关城树色催寒近,御苑砧声向晚多。

莫见长安行乐处,空令岁月易蹉跎。

关键词注释

  • 离歌:离别时吟唱的骊歌,典出《诗经·小雅》
  • 初渡河:拟人化手法,指秋霜昨夜刚降临黄河两岸
  • 御苑砧声:宫廷捣衣声,暗示长安深秋的寂寥
  • 蹉跎:虚度光阴,典出《晋书·周处传》

三、白话译文

清晨听闻游子唱起离歌,方知昨夜秋霜已染黄河。

愁绪中人怎忍听鸿雁哀鸣,更何况要穿越云雾缭绕的群山。

潼关树色催促寒意逼近,长安暮色里捣衣声愈显密集。

切莫沉迷长安繁华享乐,徒然辜负了大好年华。

四、分层赏析

#1. 时空交错的离别画面(首联)

诗人采用"戟法"先写清晨离歌,再回溯昨夜霜渡黄河的场景。"微霜"实写深秋景象,又隐喻人生暮年的凛冽,双关手法强化了别离的苍凉感。

#2. 意象叠加的羁旅愁思(颔联)

"雁"与"云山"双重意象:

  • 鸿雁:迁徙的漂泊感,呼应《诗经·小雅·鸿雁》的孤苦意象
  • 云山:化用陶渊明"见南山"反写客途艰险

    两组意象通过""是"递进连接,情感浓度逐层加深。

#3. 长安气象的隐喻表达(颈联)

"关城树色""苑砧声"空间对仗:

  • 树色催寒:拟人化写时光流逝,暗含《楚辞》"忽其不淹"紧迫感
  • 砧声向晚:以声衬寂,揭示帝都繁华背后的清冷本质。

#4. 箴言式结语的深意(尾联)

"莫见"令"构成否定性劝诫:

  • 行乐处:暗指唐代长安平康坊等娱乐区
  • 蹉跎:呼应曹操"对酒当歌,人生几何"的建功意识

    长者口吻中见殷切期望,突破传统送别诗的感伤基调。

五、艺术特色分析

1.结构创新:打破"起承转合",首联倒叙,尾联突转,形成"现实-想象-警醒"的三段式结构。

2.炼字精妙:"催"字将树色拟人化,""量化砧声,体现盛唐律诗"语不惊人死不休"。

3.情感张力:表面写秋景别绪,深层传递"建功"盛唐精神,与王维"劝君更尽一杯酒"鲜明对比。

六、扩展说明

1.文学史地位:此诗被清代沈德潜《唐诗别裁》评为"律送别第一""戟法"李商隐《夜雨寄北》的时空处理。

2.文化密码解读

  • 砧声:源自南北朝"一片月,万户捣衣声"戍边文化记忆
  • 行乐处:折射唐代进士及第后"看尽长安花"风气。

    3.现代启示:诗中"时光"的主题与当代"平"内卷"形成跨时空对话,凸显古典文学的当下价值。

七、相关作品对比

作品作者情感基调核心意象
本诗李颀悲壮劝勉秋霜砧声
《送元二使安西》王维缠绵感伤朝雨柳色
《别董大》高适豪迈激励黄云白日

(注:表格对比展示盛唐送别诗的多元风格)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