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6:38:45     共 2524 浏览

一、词作原文

```

怨王孙·春暮

[宋] 李清照

帝里春晚,重门深院。

草绿阶前,暮天雁断。

楼上远信谁传?恨绵绵。

多情自是多沾惹,难拚舍。

又是寒食也,秋千巷陌,人静皎月初斜,浸梨花。

```

---

二、注释与译文

# (注释)

1.帝里:指北宋都城汴京(今河南开封)

2.重门深院:多重门户的深宅大院,暗示贵族居所

3.拚舍(pàn shě):舍弃、摆脱,宋代口语

4.寒食:清明节前一两日,禁火冷食的习俗

# (白话译文)

京城的春色已迟暮,深宅大院门扉紧锁。

阶前青草萋萋,暮色中不见鸿雁踪影。

楼上人望断天涯,绵绵长恨凭谁寄?

多情总被多情扰,最难割舍旧时欢。

又到寒食禁烟时节,秋千闲置巷陌寂静,

唯见皎月西斜,梨花浸染清辉。

---

三、艺术特色赏析

# 1. 时空交叠的意象群

  • 垂直空间:通过"-阶前-暮天"构建立体空间感
  • 时间隐喻:"断"暗示音书断绝,"寒食"明节令更替
  • 色彩对照:草绿、月白、梨花的冷色调强化孤寂氛围

# 2. 女性视角的抒情范式

  • 突破传统闺怨词局限,将个人际遇(赵明诚宦游在外)与家国预感(北宋末年的动荡)相融合
  • "恨绵绵"三字顿挫,体现"安体"声律创新

# 3. 虚实相生的结尾艺术

末句"浸梨花"物象收束:

  • 实写月光浸润梨花之景
  • 虚喻愁绪渗透心田之态

---

四、历史背景考据

# 1. 创作年代推定

根据词中"里"指向及李清照行迹,学界普遍认为:

  • 作于1107-1127年间(北宋徽宗时期)
  • 可能与其夫赵明诚任鸿胪少卿时的分离有关

# 2. 词牌源流考

"王孙"为"河传"别称:

  • 唐代教坊曲演变而来
  • 李清照选用此牌暗合"孙游兮不归"的楚辞传统

---

五、跨文本比较

# 1. 与早期作品的关联

对比《如梦令·昨夜雨疏风骤》:

  • 同写暮春却更显沉郁
  • 从少女闲愁转向少妇深恨

# 2. 与后期词的呼应

预示《声声慢》的意象密码:

  • "雁断""过也"时空镜像
  • "月"在《醉花阴》中转化为""

---

六、学术争议聚焦

1."帝里"实指汴京:有学者认为可能暗喻对故都的预悼

2."秋千巷陌"象征:或影射北宋末年的市井萧条

3.词牌选择动机:可能存在对"孙"阶层的讽喻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