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新闻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/8/29 15:45:54       共计:2520 浏览

篇名与原文

《晨风》(出自《诗经·秦风》)

作者:无名氏(先秦民间采集)

```

鴥彼晨风,郁彼北林。未见君子,忧心钦钦。如何如何,忘我实多!

山有苞栎,隰有六驳。未见君子,忧心靡乐。如何如何,忘我实多!

山有苞棣,隰有树檖。未见君子,忧心如醉。如何如何,忘我实多!

```

---

分章注释

第一章

  • 鴥(yù):疾飞貌
  • 晨风:鹯鸟(猛禽)
  • :茂密状
  • 钦钦:忧思难忘

第二章

  • 苞栎(lì):丛生的柞树
  • 隰(xí):低湿之地
  • 六驳:梓榆(树皮斑驳)

第三章

  • 苞棣(dì):郁李丛
  • 树檖(suì):山梨树

---

白话译文

```

那迅疾的鹯鸟,飞入北面密林。久候君子不至,忧思萦绕心头。究竟为何为何?将我遗忘这般深!

山坡柞树丛生,洼地梓榆交错。久候君子不至,心中再无欢愉。究竟为何为何?将我遗忘这般深!

山上郁李成簇,低处长满山梨。久候君子不至,愁绪如醉酒迷。究竟为何为何?将我遗忘这般深!

```

---

文学赏析

1.复沓结构

三章叠咏形成递进式情感冲击,"如何如何"的反复诘问强化了被弃女子的绝望感。

2.比兴手法

以"风归林"起兴,反衬"君子不归";"山有...隰有..."的固定句式,暗喻万物各得其所的宇宙秩序。

3.情感张力

"忧心钦钦→靡乐→如醉"梯度演变,完整呈现从焦虑到麻木的心理过程。

---

历史背景

1.创作时期

学界多认为属春秋早期(约公元前7世纪),反映秦国从游牧转向农耕阶段的社会伦理变迁。

2.政治隐喻说

汉代《毛诗序》解读为"刺康公忘穆公之业"现代学者更倾向其为民间弃妇诗。

3.地理特征

诗中"北林"山隰"意象,与秦国陇山以西的自然地貌高度吻合。

---

多维解读

1.心理学视角

"我实多"指控,实为自我保护的心理防御机制,通过归因他人缓解自我否定。

2.生态文学价值

全诗包含7种植物、2种动物,构成完整的秦岭北坡生态系统书写。

3.语言考古意义

"驳"等词汇保留上古汉语复辅音痕迹(如*gl-声母),是构拟先秦语音的重要材料。

---

学术争议

1.作者性别之争

日本学者白川静主张此为男性戍边者思归之作,与主流"弃妇诗"观点形成对立。

2."晨风"意象分歧

闻一多考证应为"鷐风"(即鸇),而扬之水认为泛指晨间之风,体现昼夜时间隐喻。

3.末章新解

近年出土楚简显示,"如醉"或作"淬"含淬火锻造的刚硬情感表达。

(AI生成)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