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1:46:25     共 2531 浏览

一、诗歌基本信息

标题:题金陵渡

作者:张祜(约785—849年),字承吉,唐代中晚期诗人,以宫词和山水田园诗著称,性格孤高,终身未仕。此诗为其漫游江南时所作,收录于《全唐诗》卷五百一十。

原文

金陵津渡小山楼,一宿行人自可愁。

潮落夜江斜月里,两三星火是瓜洲。

注释

1. 金陵渡:非指南京,实为镇江附近渡口,唐代称润州金陵渡

2. 津渡:渡口;小山楼:渡口旁依山而建的客舍

3. 瓜洲:长江北岸古镇,与镇江隔江相望,唐代重要水运枢纽

译文

夜宿金陵渡口的山间小楼,旅人独居一夜便生愁绪。

退潮的江面浸在斜月微光中,远处三两灯火闪烁处正是瓜洲。

---

二、诗歌结构分析

1.首句点题

“金陵津渡小山楼”以白描手法交代地点,用“小山楼”的狭小空间暗示诗人的孤寂处境。“津渡”作为漂泊的象征,为“愁”字伏笔。

2.次句抒情

“一宿行人自可愁”中“可”字兼具“应当”与“适合”双重意味,强化羁旅愁绪的必然性。此句为全诗诗眼,奠定情感基调。

3.三四句造境

后两句通过“潮落”“斜月”“星火”三个意象构建画面:

  • “潮落夜江”暗示时间流逝与人生起伏
  • “斜月”的朦胧光影烘托迷茫心境
  • “两三星火”以疏淡笔触点染孤独,与“瓜洲”的地名呼应,形成空间纵深感

---

三、艺术特色赏析

1.意象组合的张力

诗中“江—月—火”形成动静对照:

  • 宏观的“夜江”与微观的“星火”构成尺度对比
  • “潮落”的动态与“斜月”的静态相映

2.留白手法

“两三星火是瓜洲”未直抒愁情,却通过不确定的“是”字引发联想,让读者自行填补灯火背后的故事。

3.语言风格

张祜摒弃华丽辞藻,用“自可愁”“星火”等口语化表达,达到“朴素中见深意”的效果,符合其“清高出尘”的创作主张。

---

四、文化背景延伸

1.唐代羁旅诗传统

此诗继承王维《使至塞上》、孟浩然《宿建德江》的写愁技法,但更注重瞬间感受的捕捉,体现中唐诗歌向细腻化发展的趋势。

2.地理考辨

金陵渡实为镇江古称,因东晋曾在此设金陵郡得名。唐代瓜洲为繁华商埠,诗人眺望对岸灯火时,可能隐含对市井生活的遥想。

3.后世评价

《唐诗三百首》收录此诗,清人沈德潜评其“夜景二十八字,堪抵一幅小李将军水墨”;现代学者认为该诗是“唐诗中最精炼的羁旅小品”。

---

五、对比阅读建议

1. 与张继《枫桥夜泊》比较:

- 同写江南夜泊,张继诗重钟声意象,张祜诗偏视觉呈现

2. 与温庭筠《商山早行》对照:

- 温诗“鸡声茅店月”直白晓畅,张诗“星火”含蓄蕴藉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