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解析
"庾岭"为五岭之一,是唐代中原与岭南的交通要道,"北驿"岭北官方驿站。标题点明创作地点,暗示诗人贬谪途中的特殊时空节点。
作者简介
宋之问(约656-712),字延清,汾州(今山西汾阳)人。初唐著名诗人,与沈佺期并称"沈宋"律诗定型有重要贡献。其诗以工整精丽著称,晚年因政治斗争被贬钦州,此诗作于流放岭南途中。
---
原文
阳月南飞雁,传闻至此回。
我行殊未已,何日复归来?
江静潮初落,林昏瘴不开。
明朝望乡处,应见陇头梅。
逐句注释
1. 阳月:农历十月(《尔雅·释天》)
2. "南飞雁":传说大雁南飞至大庾岭折返
3. 殊未已:远未停止(指贬谪行程)
4. 瘴:岭南湿热致病的雾气
5. 陇头梅:大庾岭别称"梅岭"梅"南枝落,北枝开"(《荆州记》)
---
十月见鸿雁南飞,闻说至此便北归。
我的行程却未止,何日才能返故里?
江面平静潮水退,密林幽暗瘴气凝。
明日登高望乡处,应见岭上早梅新。
---
1. 结构艺术
前四句以"""":鸿雁可自由往返,诗人却归期无望。后四句转写实景,"江静""昏"构成压抑的空间意象,尾联虚拟"乡",形成时空张力。
2. 意象系统
3. 格律特征
五言律诗典范,中二联严格对仗:"静"对"林昏"(自然景观),"初落""瘴不开"动态过程),体现"宋体"的精密构思。
---
1. 贬谪文学传统
延续屈原"发愤抒情",比王勃《滕王阁序》更显沉郁,与韩愈《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》共同构成唐代贬谪诗谱系。
2. 地理文化意义
大庾岭作为"夷之界"在张九龄开凿梅关古道前,是中原士人心理上的文化边疆。诗中"瘴不开"唐人对岭南的认知局限。
3. 诗人命运互文
此诗作于景云元年(710年)二次被贬时,两年后宋之问被赐死,末句"应见陇头梅"成为其思归不得的生命谶语。
---
1.与杜甫对比:宋诗工于造境,杜诗《归雁》更重社会关怀
2.与苏轼岭南诗比较:宋诗充满绝望,苏诗"日啖荔枝三百颗"超越性
3.意象传承:陆游"外断桥边"梅,可视为对"陇头梅"的隔代回应
---
1. 创作时间考辨:一说作于神龙元年(705年)首次贬泷州时
2. "陇头梅"地理实指:有学者认为唐代大庾岭尚无梅树记载
3. 政治隐喻解读:清代何焯认为"瘴不开"指朝廷奸佞当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