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忆秦娥·咏桐》
宋·李清照
临高阁,乱山平野烟光薄。烟光薄,栖鸦归后,暮天闻角。
断香残酒情怀恶,西风催衬梧桐落。梧桐落,又还秋色,又还寂寞。
---
1.词牌渊源
"忆秦娥"源于李白"箫声咽"首创,双调四十六字,上下阕各五句三仄韵一叠韵。李清照严格遵循"入声韵",选用"、角、落、寞"短促音韵强化沉郁感。
2.平仄对照
(上阕)平平仄,仄平平仄平平仄。平平仄,平平平仄,仄平平仄。
(下阕)仄平平仄平平仄,平平平仄平平仄。平平仄,仄平平仄,仄平平仄。
---
关键词注释
现代汉语译文
独倚高楼远眺,起伏山野笼罩着淡淡烟霭。
鸦群归巢之后,暮色中传来凄清号角。
燃尽的熏香与冷酒加剧愁绪,
西风催促梧桐叶纷纷飘落。
落叶纷飞里,
秋意更浓,
孤寂更深。
---
1.意象叠加艺术
构建"高阁-乱山-栖鸦-暮角-西风-梧桐"意象链,每个意象均含双重指向:
2.时空压缩手法
通过"还"的重复递进,将瞬间的落叶景象与永恒的轮回哀感相融合,形成"物理时间<心理时间"张力结构。
---
1.创作年代推定
据《金石录后序》记载,建炎三年(1129年)赵明诚病逝后,李清照流寓越州(今绍兴)时所作。词中"闻角"《永遇乐》"落日熔金"共享战时江南的听觉记忆。
2.咏物传统突破
不同于北宋咏物词"形神兼备"的审美趣味,此词将梧桐转化为情感载体,实现从"我相照""我同悲"的境界跃升。
---
1.与早期词作对比
2.与同期男性词人差异
相较辛弃疾"梧桐更兼细雨"的直抒胸臆,李清照以"香残酒"的日常细节承载巨变,体现女性书写的微观视角。
---
1.版本异文考辨
2.主题分歧
- "悼亡说"(黄墨谷《重辑李清照集》)
- "国说"陈祖美《李清照评传》)
- "双重寄托说"(当代主流观点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