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--
题名:谢池春·壮岁从戎
作者:南宋·陆游
原文:
壮岁从戎,曾是气吞残虏。
阵云高、狼烽夜举。
朱颜青鬓,拥雕戈西戍。
笑儒冠、自来多误。
功名梦断,却泛扁舟吴楚。
漫悲歌、伤怀吊古。
烟波无际,望秦关何处?
叹流年、又成虚度。
---
1.壮岁从戎:指作者48岁(1172年)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,驻守南郑抗金前线
2.狼烽:古代边防报警的烽火,典出《汉书·匈奴传》
3.雕戈:刻纹精美的戈戟,象征军权
4.吴楚:泛指江南地区,与西北前线形成空间对比
5.秦关:函谷关以西地区,代指中原故土
---
【上阕】
壮年时投身军旅,曾有过吞灭残敌的豪情。
战云密布的高空,夜间燃起报警的狼烟。
红润的面容乌黑的鬓发,手持雕戈镇守西部边塞。
笑那书生儒冠,自古多误人生前程。
【下阕】
建功立业的梦想破灭,如今泛舟漂泊在江南水乡。
空自慷慨悲歌,感怀凭吊历史陈迹。
烟波浩渺不见边际,眺望北方关塞身在何处?
可叹岁月流逝,又将光阴虚度。
---
1.时空对照:上阕"西北戍边"与下阕"漂泊"强烈反差
2.意象组合:狼烽/雕戈(军事意象)与烟波/扁舟(隐逸意象)的蒙太奇式拼接
3.情绪曲线:从"吞残虏"的豪迈到"又成虚度"沉郁,展现理想与现实落差
1.典故反用:"儒冠多误"化用杜甫"纨绔不饿死,儒冠多误身"强化悔悟情绪
2.视听通感:"阵云高"的视觉压迫与"漫悲歌"听觉宣泄形成多维体验
3.数字隐喻:"又成虚度""",暗示北伐理想的周期性破灭
---
1.隆兴和议(1164年):宋金达成屈辱和约,主战派失势
2.符离之败(1163年):张浚北伐失利,导致南宋转入防御态势
3.王炎罢相(1175年):川陕防御体系瓦解,陆游军事抱负彻底落空
---
1.军事词代表作:现存宋词中少有的详细记录边防军旅生活的作品
2.词史坐标:上承苏轼"会挽雕弓如满月"的豪放,下启辛弃疾"醉里挑灯看剑"悲愤
3.文体突破:将本属婉约词牌的《谢池春》改造成抒壮怀、言兵事的载体
---
1.地理符号学:
2.生命哲学:
3.比较文学:
- 与范仲淹"燕然未勒归无计",陆游更多个人命运慨叹
- 与岳飞"莫等闲白了少年头",展现不同阶层的抗战焦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