篇名:下武(《诗经·大雅·文王之什》第十篇)
作者:无名氏(西周宫廷乐官采录或创作)
原文:
```
下武维周,世有哲王。三后在天,王配于京。
王配于京,世德作求。永言配命,成王之孚。
成王之孚,下土之式。永言孝思,孝思维则。
媚兹一人,应侯顺德。永言孝思,昭哉嗣服。
昭兹来许,绳其祖武。於万斯年,受天之祜。
受天之祜,四方来贺。於万斯年,不遐有佐。
```
1.下武:
2.三后:
- 马瑞辰《毛诗传笺通释》:"太王、王季、文王" - 对应周族三位开国先王
3.绳其祖武:
```
后世周邦有传承,代代皆有明君王。三先王魂归天上,武王配天在镐京。
武王配天在镐京,美德世代相传承。永远顺应天意行,成就王者的威信。
王者威信立榜样,成为天下的准则。永远心怀孝道情,孝道就是治国纲。
万民爱戴周天子,顺应祖先好德行。永远谨记孝道义,光明磊落继大统。
先祖典范示后人,遵循先王治国道。基业延续万万年,承受天赐的福禄。
承受天赐的福祥,四方诸侯来朝贺。基业延续万万年,岂无贤臣来辅佐。
```
1.顶真连环:全诗六章形成"配于京→成王之孚→永言孝思"的语义链环,体现《大雅》特有的庄重韵律。
2.四言变奏:在规整的四言句中穿插"万斯年"(五言)的感叹句式,增强抒情性。
1.孝治观念:将"孝"从家庭伦理提升为政治准则,"孝思维则"体现周人以德配天的统治哲学。
2.天命观:通过"天之祜"与"应侯顺德"对应,建构"德政→天佑→诸侯归附"逻辑。
- 据《毛诗序》:"《下武》,继文也"- 现代学者考证:当作于周成王时期(约前1042-前1021年),用于康王继位典礼的仪式乐歌
1.周公制礼:诗歌反映周公旦确立的宗法制度,强调"兹来许"的继承合法性。
2.青铜器佐证:何尊铭文"宅兹中国"诗中"配于京"形成互文,证实武王迁都后的正统性宣传。
1."三后":
- 传统说法:太王、王季、文王
- 新说:文王、武王、成王(徐中舒《先秦史论稿》)
2.乐歌功能:
- 孔颖达认为属"大祭祀乐章" - 现代音乐考古推测为"册命典礼的入场乐"### 六、文化影响
1.成语源流:"其祖武"成为后世形容继承传统的固定表达
2.日本受容:《怀风藻》中"嗣德应天"明显化用本诗第三章意象
3.现代阐释:钱穆《国史大纲》引此诗论证周代"与伦理合一"质
(AI生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