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牌名:石州引(又名"柳色黄")
作者:北宋·贺铸(1052-1125)
原文:
```
薄雨收寒,斜照弄晴,春意空阔。
长亭柳色才黄,远客一枝先折。
烟横水际,映带几点归鸿,东风销尽龙沙雪。
犹记出关来,恰如今时节。
将发。画楼芳酒,红泪清歌,顿成轻别。
回首经年,杳杳音尘都绝。
欲知方寸,共有几许新愁?芭蕉不展丁香结。
枉望断天涯,两厌厌风月。
```
重点词汇注释:
1.龙沙雪:指塞外风雪,典出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"生入玉门关"2.红泪:女子离别之泪,源自薛灵芸泣血典故
3.芭蕉不展丁香结:化用李商隐《代赠》"芭蕉不展丁香结,同向春风各自愁"逐句译文:
上阕:细雨收敛寒气,斜阳逗弄晴空,春色无边无际。长亭畔柳芽初黄,远行客已折枝赠别。暮霭横亘水岸,映衬着几点归鸿,东风吹尽了塞外残雪。还记得当初出关时,恰是这般时节。
下阕:临行前画楼共饮,佳人泪落清歌,转瞬即成别离。回首这一年光景,音讯渺茫全然断绝。若要问心中有多少新愁?恰似未展的芭蕉与紧结的丁香。徒然望断天涯路,只剩两地倦怠的相思。
1. 时空交错的抒情结构
全词通过"-昔-今"段式结构展开:上阕由眼前春景(薄雨、斜照)触发回忆,中段插入离别场景(画楼芳酒),结尾回归现实愁绪(两厌厌风月),形成时空闭环。
2. 意象群的隐喻系统
3. 音乐性表现
作为慢词长调,通过仄韵(雪、绝、结)与平韵(阔、折、月)交替,形成声情顿挫。其中"蕉不展丁香结"七字连用平声,营造缠绵效果。
1. 创作年代考证
根据贺铸生平,此词应作于元祐六年(1091年)春,时年39岁任和州管界巡检,词中"龙沙雪"暗指其早年戍边经历。
2. 词牌演变考据
"石州引"本为唐代边塞曲,贺铸改制为双调慢词,下阕首句减一字(将发→发),形成"破"效果,体现北宋词人创调能力。
3. 文学史地位
该词被收入《唐宋诸贤绝妙词选》,周济《宋四家词选》评:"吞吐之妙,全在换头'将发'二字陡接。"开创了以慢词写离情的新范式。
1. 与柳永《雨霖铃》对比
同写离别,柳词重铺叙("手相看泪眼"),贺词擅浓缩("红泪清歌"四字概括宴别场景),体现士大夫词与伶工词的差异。
2. 与李商隐诗关联
"芭蕉不展丁香结"直接化用李商隐《代赠》,但将闺怨转为士人情怀,赋予意象新的文化品格。
1. 清代陈廷焯《白雨斋词话》称其"幽艳中见峭拔"2. 现代词学家龙榆生将其列为北宋慢词代表作
3. 当代学者叶嘉莹指出该词体现"化之词"的转型特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