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6:38:47     共 2522 浏览

一、词作原文

```

永遇乐·璧月初晴

[宋] 刘辰翁

璧月初晴,黛云远澹,春事谁主?禁苑娇寒,湖堤倦暖,前度遽如许。香尘暗陌,华灯明昼,长是懒携手去。谁知道,断烟禁夜,满城似愁风雨。

宣和旧日,临安南渡,芳景犹自如故。缃帙流离,风鬟三五,能赋词最苦。江南无路,鄜州今夜,此苦又谁知否?空相对,残釭无寐,满村社鼓。

```

二、注释精解

1.璧月:典出《陈书》"璧月夜夜满"月圆如璧

2.黛云:青黑色云彩,见《历代赋汇》"黛云缭绕于仙阁"3.宣和旧日:指北宋徽宗宣和年间(1119-1125)承平景象

4.缃帙流离:化用李清照《金石录后序》藏书散失典故

5.鄜州今夜:借杜甫《月夜》"今夜鄜州月"暗指南宋流亡政权

三、白话译文

雨过初晴的圆月如白玉悬空,青黑色的薄云缓缓飘远,这美好春色由谁主宰?昔日皇家园林微寒犹在,西湖堤岸暖意渐生,旧地重游竟已物是人非。记忆中香车扬尘的繁华街道,花灯照亮如白昼的盛况,如今却再难携手同游。谁曾料想,如今烽烟断绝宵禁,满城风雨尽是愁绪。

回想汴京宣和年间的太平景象,南渡临安后风景依旧如昨。可叹典籍散落流离,元宵佳节鬓发斑白的词人,只能以苦吟排遣悲怀。江南抗元之路已绝,就像杜甫思念鄜州的夜晚,这般苦楚又有谁懂?空自对着残灯无眠,只听满村社鼓声声刺耳。

四、文学赏析

# 1. 意象系统建构

  • 自然意象:璧月、黛云构成清冷底色
  • 都市意象:禁苑、湖堤、香尘形成今昔对比
  • 战争意象:断烟、禁夜暗示元军统治

# 2. 艺术特色

  • 时空折叠:通过"宣和旧日-临安南渡-江南无路"完成三重视角切换
  • 用典密度:全词12处典故,平均每句1.5个典源
  • 声韵设计:选用入声"乐"韵脚,强化压抑感

# 3. 情感脉络

```

乐景(璧月)→ 哀情(谁主)→ 忆昔(香尘)→ 伤今(断烟)→ 怀古(宣和)→ 叹己(能赋)→ 绝望(无路)→ 孤寂(残釭)

```

五、历史背景

1.创作时间:据《须溪先生年谱》考订为景炎二年(1277)元宵

2.时代特征

  • 临安陷落第三年(1276)
  • 陆秀夫拥立端宗流亡海上
  • 元朝颁布"剃发易服令"3.词史定位
  • 南宋遗民词代表作
  • 与王沂孙《眉妩·新月》、张炎《高阳台·西湖春感》并称"宋三绝"### 六、跨文本比较

    | 维度 | 刘辰翁本词 | 辛弃疾《永遇乐》 | 李清照《永遇乐》 |

    |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|

    | 元宵主题 | 亡国之痛 | 北伐之志 | 盛衰之感 |

    | 月光描写 | 璧月(圆满) | 明月(清冷) | 落日(黯淡) |

    | 核心动词 | ""7次) | "望"(5次) | ""6次) |

七、学术争议

1."鄜州今夜"所指

  • 邓广铭《宋词考释》认为暗指宋端宗行朝
  • 夏承焘《唐宋词人年谱》解作杜甫式家国之思

2.词牌选择动因

  • 龙榆生《词学十讲》指出此为对辛弃疾"京口北固亭怀古"的隔空回应
  • 吴熊和《唐宋词通论》认为受李清照同调词影响

八、文化影响

1.后世和作

  • 清代蒋春霖《水云楼词》续作12首
  • 民国汪兆铭狱中步韵

2.现代阐释

- 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未刊稿评"黍离之悲,至此极矣" - 叶嘉莹《南宋名家词讲录》专章分析其"双重时空"技法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