篇名:《巷伯》(《诗经·小雅·节南山之什》)
作者:无名氏(周代宫廷乐官或士大夫)
原文:
```
萋兮斐兮,成是贝锦。彼谮人者,亦已大甚!
哆兮侈兮,成是南箕。彼谮人者,谁适与谋?
缉缉翩翩,谋欲谮人。慎尔言也,谓尔不信。
捷捷幡幡,谋欲谮言。岂不尔受?既其女迁。
骄人好好,劳人草草。苍天苍天,视彼骄人,矜此劳人!
彼谮人者,谁适与谋?取彼谮人,投畀豺虎。豺虎不食,投畀有北。有北不受,投畀有昊!
杨园之道,猗于亩丘。寺人孟子,作为此诗。凡百君子,敬而听之。
```
1.萋斐:花纹错杂貌,喻谗言罗织
2.贝锦:贝壳花纹的织锦,喻精心编造的罪名
3.南箕:星宿名,形似簸箕,喻虚张声势
4.缉缉:附耳私语声
5.有昊:苍天,最高审判者
6.寺人:宫内近侍,作者自称
(分节逐译)
第一节:
彩丝密密织啊,变成这贝纹锦。那些造谣者,实在太狠心!
张着大嘴巴啊,扮成南天簸箕。那些造谣者,谁与你同谋?
第三节:
窃窃私语时,谋划害人计。劝你说话小心,否则无人信你。
第七节:
骄横者得意洋洋,忧劳者憔悴不堪。苍天啊苍天,看看那些骄横者,怜悯这些劳苦人!
1.比兴手法:连续用"贝锦"箕"等意象比喻谗言的迷惑性
2.呼告修辞:四次直呼"彼谮人者"批判力度
3.递进结构:从揭露谗言到呼吁惩罚,情感层层推进
西周晚期(约公元前9世纪),周幽王时期政治黑暗,谗言盛行。《毛诗序》载:"《巷伯》,刺幽王也。寺人伤于谗,故作是诗也。"### 社会语境
1. 宦官制度初现:"寺人"西周已有宫廷内侍
2. 言罪现象:《尚书·吕刑》载"过之疵"包含"惟反"(颠倒是非)
3. 天文认知:南箕星象的比喻反映早期天文观测水平
1. 作者身份:"寺人孟子"是否确指宦官存疑,汉代郑玄认为""化名
2. 篇章归属:宋代朱熹《诗集传》将其归入"雅"体现礼崩乐坏
1. 成语溯源:"萋斐贝锦"诬陷的代名词
2. 后世引用:屈原《离骚》"荃不察余之中情兮"情感相通
3. 现代价值:对网络暴力、职场诽谤等仍有警示意义
| 对比项 | 《巷伯》 | 《诗经·小雅·巧言》 |
|--------|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|
| 主题 | 直斥谗人 | 讽刺听信谗言者 |
| 手法 | 意象比喻 | 反讽夸张 |
| 结局 | 呼吁天罚 | 预言自食恶果 |
(AI生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