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呈现
月挂霜林寒欲坠。正门外、催人起。奈离别、如今真个是。欲住也、留无计。欲去也、来无计。
马上离魂衣上泪。各自个、供憔悴。问江路、梅花开也未?春到也、须频寄。人到也、须频寄。
---
1.月挂霜林:寒月悬于结霜的树梢,既点明秋末冬初的时令,又暗示通宵无眠的观景时长
2.催人起:古代驿站晨鼓报晓的规制,强化被迫分离的紧迫感
3.奈离别:"奈"字转折,体现对既定事实的无奈接受
4.供憔悴:"供"字拟物,将愁绪具象为可陈列展示的贡品
---
霜色浸染的林梢悬着将坠的寒月,馆驿正门外的晨鼓已在催促启程。这离别之苦,如今真切降临。想要驻足暂停,却无计挽留;想要就此离去,又难觅归期。
马背上承载着离魂,衣衫浸透着泪痕,各自都深陷憔悴之境。试问江畔的梅树可曾绽放?待春信到来时,请频寄芳讯;待归人抵达时,更望频传佳音。
---
通过"计"重复与"寄"的期许,展现宋代士人羁旅与思乡的典型矛盾。
---
1.创作年代:约南宋淳熙年间(1174-1189),程垓作为江湖词人频繁游历的时期
2.社会语境:南宋都城临安(杭州)与蜀地间存在密集的官员调任与商旅往来
3.文学传承:延续柳永《雨霖铃》的羁旅词传统,但更侧重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
---
1.语言创新:将口语"真个是"词,打破传统婉约词的典雅范式
2.心理描写:通过"供憔悴"的物化表达,开创宋词心理具象化先河
3.后世影响:清代陈廷焯《白雨斋词话》评其"沉痛处直追后主
1.地理考据:词中"江路"指长江三峡水道,与程垓《书舟词》中多首蜀地作品呼应
2.音乐性分析:该调上下片各五仄韵,用去声字""""营造决绝感
3.比较阅读:与陆游《卜算子·咏梅》同属驿路咏梅题材,但程词更重人际羁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