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牌名:点绛唇
作者:李清照(1084-约1155)
原文:
蹴罢秋千,起来慵整纤纤手。露浓花瘦,薄汗轻衣透。
见客入来,袜刬金钗溜。和羞走,倚门回首,却把青梅嗅。
---
刚停下秋千摆动,
懒懒揉搓发麻的纤指。
晨露浸润的瘦弱花枝旁,
薄汗已将轻衫湿透。
忽见客人走进庭院,
慌张得掉了绣鞋金钗散落。
含羞快步逃离时,
却倚门回望,
假意嗅闻手中青梅。
---
通过"刬金钗溜"的细节描写,生动再现少女慌乱情态。结尾"门回首"定格,以青梅为媒介完成从惊慌到好奇的心理转变,体现宋代婉约词"中见真趣"学特征。
选用《点绛唇》这一双调小令,上片写静态场景,下片叙动态事件,41字中完成"秋千-见客-逃走-回望"的完整叙事,体现李清照"以短韵述长事"的功力。
---
据徐培均《李清照集笺注》,此词应作于1101-1105年间,时值李清照新婚燕尔。词中"客"或指其夫赵明诚,反映宋代士大夫家庭"相敬如宾"伦理关系。
"蹴秋千"是北宋寒食节传统活动,见于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。少女见外客需回避的描写,印证了司马光《家范》中"十年不出"的礼教规范。
---
1.作者归属讨论:明代《草堂诗余》曾将此词误归李煜,现代学者王仲闻通过词汇频率分析确认属李清照早期作品
2.青梅意象溯源:可能化用李白《长干行》"郎骑竹马来",但改男性视角为女性心理描写
3.词学地位评价: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未收录此作,但近代词学家唐圭璋称其为"中国文学史上最生动的少女肖像
1. 对比阅读李清照同期作品《减字木兰花·卖花担上》
2. 参照欧阳修《南歌子·凤髻金泥带》中的少女形象塑造
3. 研究宋代风俗画《秋庭戏婴图》中的秋千场景再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