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双调】殿前欢·离思
月笼沙,十年心事付琵琶。
相思懒看帏屏画,人在天涯。
春残豆蔻花,情寄鸳鸯帕,香冷荼蘼架。
旧游台榭,晓梦窗纱。
1.月笼沙:化用杜牧《泊秦淮》"笼寒水月笼沙"朦胧凄清的意境
2.豆蔻花:喻指十三四岁少女,典出杜牧《赠别》"娉娉袅袅十三余"
3.荼蘼架:暮春开花,暗示感情终局,呼应《红楼梦》"开到荼蘼花事了"4.鸳鸯帕:古代定情信物,常见于《西厢记》等元杂剧
朦胧月色笼罩岸沙,
十年心事尽诉琵琶。
懒得观看帏屏彩画,
所思远隔天涯。
暮春凋谢豆蔻花,
深情寄托鸳鸯帕,
荼蘼架下余香冷。
旧日同游的楼台,
化作拂晓梦窗纱。
1.时空结构
采用"现实-回忆-梦境"时空:
2.意象组合
构建"-花-帕-架"群:
3.曲律特征
典型双调宫调式:
1.创作年代考证
据《全元散曲》记载,此曲应作于张可久晚年(约1340-1350年),时值元顺帝时期,社会动荡加剧文人漂泊感。
2.作者生平关联
张可久曾任绍兴路吏,曲中"旧游台榭"指鉴湖遗迹,反映其江浙宦游经历。
3.文学流派影响
体现"丽派"曲特点:
1.与唐诗关联
2.与宋词对比
3.元曲特色体现
突破诗词限制:
1.元代文人处境
反映"九儒十丐"下:
2.女性形象塑造
通过"豆蔻花"鸳鸯帕":
3.审美范式转型
标志散曲雅化趋势:
- 保留民间文学的鲜活
- 注入文人诗的意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