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21:52:14     共 2525 浏览

一、原曲呈现

【双调】殿前欢·离思

月笼沙,十年心事付琵琶。

相思懒看帏屏画,人在天涯。

春残豆蔻花,情寄鸳鸯帕,香冷荼蘼架。

旧游台榭,晓梦窗纱。

二、词句注释

1.月笼沙:化用杜牧《泊秦淮》"笼寒水月笼沙"朦胧凄清的意境

2.豆蔻花:喻指十三四岁少女,典出杜牧《赠别》"娉娉袅袅十三余"

3.荼蘼架:暮春开花,暗示感情终局,呼应《红楼梦》"开到荼蘼花事了"4.鸳鸯帕:古代定情信物,常见于《西厢记》等元杂剧

三、白话译文

朦胧月色笼罩岸沙,

十年心事尽诉琵琶。

懒得观看帏屏彩画,

所思远隔天涯。

暮春凋谢豆蔻花,

深情寄托鸳鸯帕,

荼蘼架下余香冷。

旧日同游的楼台,

化作拂晓梦窗纱。

四、文学赏析

1.时空结构

采用"现实-回忆-梦境"时空:

  • 现实:月夜弹琵琶(听觉)
  • 回忆:春残花谢(视觉)
  • 梦境:台榭窗纱(通感)

2.意象组合

构建"-花-帕-架"群:

  • 纵向:由天象(月)到植物(花)到器物(帕)
  • 横向:每联形成颜色对照(月白/花红/帕彩)

3.曲律特征

典型双调宫调式:

  • 前四句押"麻"韵(沙、琶、画、涯)
  • 后五句转"遮"韵(花、帕、架、榭、纱)

五、历史背景

1.创作年代考证

据《全元散曲》记载,此曲应作于张可久晚年(约1340-1350年),时值元顺帝时期,社会动荡加剧文人漂泊感。

2.作者生平关联

张可久曾任绍兴路吏,曲中"旧游台榭"指鉴湖遗迹,反映其江浙宦游经历。

3.文学流派影响

体现"丽派"曲特点:

  • 继承周邦彦典雅词风
  • 融合关汉卿市井语言
  • 开创乔吉"凤头猪肚豹尾"结构先河

六、跨文本比较

1.与唐诗关联

  • 李商隐《锦瑟》"情可待成追忆"惘然
  • 温庭筠《望江南》"尽千帆皆不是"的守望

2.与宋词对比

  • 不同于柳永"杨柳岸晓风残月"的直白
  • 近似吴文英"双鸳不到,幽阶一夜苔生"含蓄

3.元曲特色体现

突破诗词限制:

  • 加入"看"等口语化表达
  • 采用"残豆蔻花"句鼎足对

七、文化阐释

1.元代文人处境

反映"九儒十丐"下:

  • 知识分子对往昔的追忆(旧游台榭)
  • 现实漂泊的无奈(人在天涯)

2.女性形象塑造

通过"豆蔻花"鸳鸯帕":

  • 符合元代青楼题材传统
  • 突破"闺怨"模式,赋予主体性

3.审美范式转型

标志散曲雅化趋势:

- 保留民间文学的鲜活

- 注入文人诗的意境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