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6:38:46     共 2522 浏览

一、词作原文

```

木兰花慢·可怜今夕月

[宋] 辛弃疾

可怜今夕月,向何处,去悠悠?

是别有人间,那边才见,光影东头?

是天外空汗漫,但长风浩浩送中秋?

飞镜无根谁系?姮娥不嫁谁留?

谓经海底问无由,恍惚使人愁。

怕万里长鲸,纵横触破,玉殿琼楼。

虾蟆故堪浴水,问云何玉兔解沉浮?

若道都齐无恙,云何渐渐如钩?

```

二、注释与译文

# (1)重点注释

  • 汗漫:广漠无边的宇宙空间。《淮南子》有"倚于汗漫之宇"飞镜:喻指月亮,李白《把酒问月》有"皎如飞镜临丹阙"-姮娥:即嫦娥,避汉文帝刘恒讳改称
  • 玉兔:月宫捣药神兽,典出《五经通义》

# (2)白话译文

今夜这可爱的明月,究竟要飘向何方?

难道另有人间世界,那里正见你东升?

或是天外浩瀚虚空,长风送走中秋月轮?

无根的明镜谁能系?嫦娥不婚为谁守贞?

听说月亮海底穿行,此事难证令人忧心。

恐巨鲸横冲直撞,撞碎月宫雕梁画栋。

蟾蜍本会游水无妨,玉兔怎懂沉浮之道?

若说月宫安然无恙,为何渐成弯钩模样?

三、艺术特色赏析

# 1. 科学想象与神话交织

词人突破"天圆地方"传统认知,提出"有人间"胆猜想,比哥白尼日心说早300余年。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称此词"悟月轮绕地之理,与科学家密合"。

# 2. 连环设问的修辞建构

全词连用9问,形成"-推测-质疑"递进结构。开篇"向何处"起问,至"如钩"束,展现思维流动的完整轨迹。

# 3. 虚实相生的意象组合

将"长鲸触月"幻想与"蟆浴水"的传说并置,既延续屈原《天问》传统,又体现宋人以文为词的革新精神。

四、历史背景解读

# 1. 创作时间考据

据邓广铭《稼轩词编年笺注》,此词应作于庆元四年(1198年)中秋,时辛弃疾59岁闲居铅山。同期作品《水调歌头·盟鸥》同样展现宇宙思考。

# 2. 时代思潮影响

南宋时期,浑天说与宣夜说并行,朱熹曾提出"月体常圆无缺"。词中"如钩"问,暗含对理学宇宙观的文学解构。

# 3. 个人境遇投射

经历"兴和议"后的政治寒冬,词人借月宫安危隐喻南宋国运。"玉殿琼楼"朝廷,"鲸"暗指金国威胁。

五、延伸阐释

1.天文学价值:英国李约瑟《中国科学技术史》特别提及此词,认为其宇宙观超越时代。

2.哲学维度:体现道家"生方死"的辩证思维,与苏轼《赤壁赋》的变恒之辩形成对话。

3.接受史梳理:明代杨慎《词品》批评其"非词家本色"清代周济《宋四家词选》则赞为"悟"。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