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--
曲牌名:水仙子
作者:张可久(元代)
原文:
> 铁衣披雪紫金关,彩笔题花白玉栏。
> 渔舟棹月黄芦岸,几般儿君试拣。
> 立功名只不如闲。
> 李翰林身何在,许将军血未干。
> 播高风千古严滩。
---
1."铁衣披雪紫金关"
*描写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*
2."彩笔题花白玉栏"
- 彩笔:典出江淹"五色笔"喻文采
*表现文人雅士的风流闲适*
3."渔舟棹月黄芦岸"
- 棹月:月下划船
*描绘隐逸者的田园之乐*
身着铁甲的将士在紫金关冒雪戍边,才子们在白玉栏边挥毫题咏,渔夫在芦苇岸边月下泛舟——这三种生活任君选择。追求功名终究不如闲适自在。李白如今身归何处?许远将军的血迹尚未干透。唯有严子陵的钓台高风亮节流传千古。
---
1.历史虚无主义
通过李白(李翰林)的消失与许远(睢阳守将)的牺牲,解构传统功名观。
2.道家哲学体现
"不如闲"三字呼应《庄子·刻意》"薮泽,处闲旷"的生存智慧。
---
根据《全元散曲》收录顺序,本曲应作于元顺帝至正年间(1341-1368),时值:
张可久(约1270-1348后):
---
"仙子"属双调宫曲,其声情特点:
- 正格33字,宜表现"邈凄怆"- 张可久拓展为44字,融入议论成分
1. 明代陈铎《滑稽余韵》对此曲的仿作
2. 清代朱彝尊《曝书亭集》评价:"小山乐府,变宋词为元曲之关键" (3)现代解读
当代学者提出:
---
现存主要版本差异:
版本来源 | 第三句差异 | 校勘说明 |
---|---|---|
《阳春白雪》 | "舟钓月" | 当为刊刻误字 |
《太平乐府》 | "棹月"符合格律要求 | |
《全元散曲》 | 从《太平乐府》 | 学界公认善本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