曲牌名:水仙子
作者:张可久(元代)
原文:
```
山头老树起秋声,沙觜残潮荡月明。
倚阑不尽登临兴,骨毛寒环佩轻。
桂香飘两袖风生。
携手乘鸾去,吹箫作凤鸣。
回首烟波十二层。
```
---
1.沙觜残潮:指钱塘江入海口的沙洲地带,潮水退去后的余波。"觜"""突出水面的沙洲。
2.骨毛寒环佩轻:描写秋夜寒气侵体,衣佩清凉。"骨毛寒"用《庄子·逍遥游》"若冰雪"。
3.乘鸾/凤鸣:典出《列仙传》萧史弄玉故事,暗喻超脱尘世的隐逸情怀。
4.烟波十二层:借用白居易《长恨歌》"山在虚无缥缈间"层叠意境,表现迷离恍惚的夜景。
---
吴山古树在秋风中簌簌作响,
钱塘沙洲映着潮退后的月光。
凭栏远眺难尽登高意趣,
夜露浸衣玉佩叮咚轻响。
秋风卷起双袖桂香弥漫,
恍若与仙人携手乘鸾凤翱翔,
回望来时路唯见雾霭茫茫。
---
```
秋夜独游 → 触景生情 → 神游太虚 → 怅然回望
```
体现元代文人"江湖,心存魏阙"的矛盾心理
---
1.创作年代:约作于张可久任江浙行省掾史期间(1310-1320)
2.地理特征:
3.社会语境:元代废除科举制,汉族文人普遍存在"隐两难"心态
---
1.版本差异:
2.后世评价:
3.比较研究:
---
1.园林艺术:苏州网师园"到风来亭"联化用此曲意境
2.绘画创作:明代吴门画派文徵明有《吴山秋夜图》题咏
3.当代传播:2023年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曾引用"烟波十二层"作为背景字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