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21:52:14     共 2525 浏览

一、原词呈现

曲牌名:水仙子

作者:张可久(元代)

原文

```

山头老树起秋声,沙觜残潮荡月明。

倚阑不尽登临兴,骨毛寒环佩轻。

桂香飘两袖风生。

携手乘鸾去,吹箫作凤鸣。

回首烟波十二层。

```

---

二、注释解析

1.沙觜残潮:指钱塘江入海口的沙洲地带,潮水退去后的余波。"觜"""突出水面的沙洲。

2.骨毛寒环佩轻:描写秋夜寒气侵体,衣佩清凉。"骨毛寒"用《庄子·逍遥游》"若冰雪"。

3.乘鸾/凤鸣:典出《列仙传》萧史弄玉故事,暗喻超脱尘世的隐逸情怀。

4.烟波十二层:借用白居易《长恨歌》"山在虚无缥缈间"层叠意境,表现迷离恍惚的夜景。

---

三、白话译文

吴山古树在秋风中簌簌作响,

钱塘沙洲映着潮退后的月光。

凭栏远眺难尽登高意趣,

夜露浸衣玉佩叮咚轻响。

秋风卷起双袖桂香弥漫,

恍若与仙人携手乘鸾凤翱翔,

回望来时路唯见雾霭茫茫。

---

四、艺术赏析

# (1)意象经营

  • 时空交织:通过"老树秋声"(时间)与"觜残潮"(空间)构建立体画面
  • 感官通感:视觉(月明)、听觉(环佩)、嗅觉(桂香)的多维渲染

# (2)修辞特色

  • 典故密度:全曲8句含5处典故,却无堆砌感
  • 对仗技巧:三四句"骨毛寒"与"佩轻"虚实对照

# (3)情感脉络

```

秋夜独游 → 触景生情 → 神游太虚 → 怅然回望

```

体现元代文人"江湖,心存魏阙"的矛盾心理

---

五、历史背景

1.创作年代:约作于张可久任江浙行省掾史期间(1310-1320)

2.地理特征

  • 吴山:杭州城隍山,南宋时为观潮胜地
  • 残潮:指农历八月十八后逐渐减退的钱塘潮

    3.社会语境:元代废除科举制,汉族文人普遍存在"隐两难"心态

---

六、延伸解读

1.版本差异

  • 《全元散曲》本与《阳春白雪》刻本存在"荡月明/浸月明"文

    2.后世评价

  • 朱权《太和正音谱》称其"如瑶天笙鹤"
  • 近人任讷《散曲丛刊》认为此曲"结句最得含蓄之妙"

    3.比较研究

  • 与马致远《天净沙·秋思》并称"元曲秋思双璧" - 不同于白朴秋景词的直露,张氏更重意境营造

---

七、文化影响

1.园林艺术:苏州网师园"到风来亭"联化用此曲意境

2.绘画创作:明代吴门画派文徵明有《吴山秋夜图》题咏

3.当代传播:2023年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曾引用"烟波十二层"作为背景字幕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