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21:52:14     共 2525 浏览

一、原曲呈现

曲牌名:水仙子

作者:乔吉(元代)

原文

冬前冬后几村庄,

溪北溪南两履霜。

树头树底孤山上,

冷风来何处香?

忽相逢缟袂绡裳。

酒醒寒惊梦,

笛凄春断肠。

淡月昏黄。

---

二、注释解析

1."两履霜":双脚踏雪寻梅的实景描写,"履霜"出《易经·坤卦》,暗含坚毅品格

2."孤山":特指杭州孤山,北宋林逋曾在此植梅养鹤,形成文化符号

3."缟袂绡裳":白绢衣袖薄纱裙,拟人化描写梅花形态,源自《龙城录》赵师雄遇梅仙典故

4."笛凄春断肠":化用李白"黄鹤楼中吹玉笛,江城五月落梅花"

---

三、白话译文

(韵文体翻译)

寻遍冬至前后的江南村庄,

溪水南北踏碎满地寒霜。

孤山上下搜寻每处枝头,

忽有冷风送来幽香何方?

蓦然得见素衣仙姿模样。

酒醒时寒意惊破梦境,

笛声里春思寸断肝肠,

唯余淡月朦胧昏黄。

---

四、文学赏析

# (一)结构艺术

1.时空叠印:以"前冬后"的时间纵轴与"溪北溪南"横轴构建寻梅轨迹

2.感官通联:由视觉(孤山)→触觉(履霜)→嗅觉(冷风香)→幻觉(缟袂仙姿)的递进式描写

# (二)意象系统

  • 核心意象:梅花作为士人精神载体,融合"逸(孤山)"与"高洁(缟袂)"象征
  • 环境意象:通过""风"淡月"构建清冷意境,反衬梅花生命力

# (三)情感脉络

1.寻之艰:"几村庄"履霜"量化表达强化求索过程

2.遇之幻:"忽相逢"戏剧性转折体现天人感应

3.悟之痛:末三句揭示理想(梅)与现实(寒)的永恒矛盾

---

五、历史语境

# (一)创作背景

  • 约作于元至顺年间(1330-1333),时乔吉流寓江南
  • 元代科举中断(1313-1314年短暂恢复),文人普遍存在"寻梅"

# (二)曲体特征

- 体现元散曲"丽派":

1. 严守《中原音韵》"江阳"韵部

2. "四"鼎足对句式(树头/树底/孤山)

3. 结尾"月昏黄""务头"强化余韵

---

六、跨文化参照

1.与陆游《卜算子·咏梅》对比

  • 同:皆以"香"梅花精神索引
  • 异:陆词"落成泥"强调牺牲精神,乔曲"笛凄断肠"突出存在困境

2.与马致远《天净沙·秋思》并读

- 同属"羁旅书写"但乔吉通过寻梅完成自我救赎叙事

---

七、现代诠释

1.生态美学价值:展现前工业时代人与自然的精神对话模式

2.心理治疗意义:"寻梅"过程可解构为:

- 目标确立(冬前冬后)→路径探索(溪北溪南)→顿悟体验(忽相逢)→整合重构(淡月昏黄)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