曲牌名:水仙子(双调)
作者:张可久(元·至元年间)
原文:
玉笙吹老碧桃花
石鼎烹来紫笋芽
山斋看了黄荃画
茶蘼香满把
自然不尚奢华
醉李白名千载
富陶朱能几家
贫不了诗酒生涯
---
1.玉笙吹老碧桃花:
2.石鼎烹来紫笋芽:
3.黄荃画:
白话译文:
白玉笙吹奏着凋零的碧桃花,石鼎中煮着珍贵的紫笋茶。在山斋赏玩黄荃的传世画作,手捧满把茶蘼的芬芳。这般生活本真质朴,不慕浮华——纵使李白醉饮留名千古,范蠡致富流传百代,但清贫的诗酒人生永不会褪色。
---
1.意象三重奏:
通过"玉笙-石鼎-山斋"的物质符号,构建"致-质朴-超脱"的精神递进,最终以"蘼香"完成感官到心灵的净化。
2.数字对比修辞:
"载"与"几家"形成时空张力,凸显诗人对永恒价值的思考:物质财富的短暂性与精神传承的不朽性。
---
1.元代文人的双重困境:
元朝科举时断时续,汉族文人如张可久长期担任低级吏员(如昆山幕僚、松源监税),形成"隐两难"的集体焦虑。
2.散曲的救赎功能:
此曲作于张可久晚年隐居杭州时期,通过将"酒"符号神圣化,完成对现实挫折的精神超越。
---
1.与《人月圆·山中书事》的互文:
两曲共用的"茶"诗酒"意象,构成张可久隐逸美学的核心标识,但本曲更突出艺术鉴赏的救赎意义。
2.对陶渊明传统的改造:
不同于陶潜的彻底弃世,张可久保留"荃画"等文人雅趣,体现元朝士大夫"半隐"的时代特征。
---
1.元曲的"丽派":
该曲炼字精到("吹老"来"的动词运用),音律谐美,代表元代散曲"化"的巅峰成就。
2.现代启示:
诗中"不了诗酒生涯"的宣言,为当代物质社会中精神家园的构筑提供古典参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