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1:46:25     共 2533 浏览

一、诗文基础信息

标题:"酬"为应答之意,表明此诗系王维对友人张少府赠诗的回应。唐代称县尉为"少府"少府身份存在张九龄与无名县尉两种说法。

作者:王维(701-761),字摩诘,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,因笃信佛教被称为"佛"艺术造诣涵盖诗、书、画、音乐。

二、原文与注释

```text

晚年惟好静,万事不关心。

自顾无长策,空知返旧林。

松风吹解带,山月照弹琴。

君问穷通理,渔歌入浦深。

```

关键词注释

  • "长策"治国良方,典出《史记》
  • "旧林"化用陶渊明"羁鸟恋旧林"意象
  • "渔歌"暗含《楚辞·渔父》的隐逸典故

三、白话译文

人到晚年只求宁静,对世事不再挂怀。自认没有安邦良策,唯愿回归旧日山林。松风轻拂解开的衣带,山月映照独弹的琴弦。若问穷达命运之理,且听河浦深处的渔歌。

四、创作背景解析

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九年(741年),正值王维四十岁后的人生转折期:

1.政治环境:恩师张九龄遭李林甫排挤罢相,朝政黑暗

2.个人心境:从"入世""官半隐"辋川隐居期间所作

3.诗体特征:五言律诗酬答友人,延续盛唐社交诗传统

五、艺术特色赏析

# (1)矛盾情感的二元表达

  • 表面达观:"好静"不关心"宣言
  • 内在苦闷:"无长策"含抱负落空的抑郁
  • 学者评价:"超然物外的表象下藏着失落气息"

# (2)动静相生的画面建构

  • 视觉:山月、松林构成静态背景
  • 听觉:琴声、渔歌形成动态点缀
  • 触觉:"松风吹解带"的通感运用

# (3)禅理与诗境的融合

  • "渔歌入浦深"以不答作答,体现佛教"说"境界
  • "我两忘":弹琴赏月的场景达到天人合一状态

六、文学史价值

1.隐逸诗范式:开创"以景悟情"的隐逸诗写作模板

2.盛唐精神折射:反映开元盛世后期文人的精神困境

3.跨艺术影响:诗画结合的特点启发了后世文人画创作

七、延伸思考

现代读者可从中获得三重启示:

- 处世哲学:在进取与退隐间寻找平衡

- 生态意识: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古典表达

- 心理调节:通过艺术创作实现精神疗愈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