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新闻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/8/29 15:45:53       共计:2518 浏览

一、诗经原文

```

将仲子兮,无逾我里,无折我树杞。

岂敢爱之?畏我父母。

仲可怀也,父母之言,亦可畏也。

将仲子兮,无逾我墙,无折我树桑。

岂敢爱之?畏我诸兄。

仲可怀也,诸兄之言,亦可畏也。

将仲子兮,无逾我园,无折我树檀。

岂敢爱之?畏人之多言。

仲可怀也,人之多言,亦可畏也。

```

二、词句注释

1.将(qiāng):愿,请(发语词)

2.仲子:男子的表字,周代伯仲叔季排行第二者

3.:翻越

4.树杞/桑/檀:古代庭院种植的三种树木,兼具经济与防御功能

5.怀:思念

6.诸兄:同宗兄长,代表宗族势力

三、白话译文

(每章对应译文分段呈现)

```

求你啊仲子哥,莫翻我里巷墙,别折我家的杞树枝。

哪是吝惜这些?只怕父母责骂。

虽然深深思念你,可父母的训诫,实在让我心慌。

求你啊仲子哥,莫跨我院围墙,别折我家的桑树枝。

哪是心疼这些?只怕兄长议论。

虽然日夜牵挂你,可兄长的指责,叫我难以承担。

求你啊仲子哥,莫进我后园子,别折我家的檀树枝。

哪是珍惜这些?只怕邻里闲话。

虽然时刻想着你,可众人的流言,比刀剑更锋利。

```

四、文学赏析

# 1. 结构艺术

  • 重章叠句:三章仅替换关键动词(逾里→逾墙→逾园)与植物意象(杞→桑→檀),递进展现空间私密性升级
  • 矛盾张力:每章"可怀"与"可畏"二元对立,构成情感挣扎的戏剧性

# 2. 社会隐喻

  • 植物象征:杞树(庭院边界)、桑树(女工领域)、檀树(家族财产)构成礼教防御体系
  • 声音压迫:从"父母之言""兄之言"扩展为"人之多言"反映周代舆论监督机制

五、历史背景

1.婚恋制度:反映西周"妁之言"聘娶婚制,《周礼·媒氏》载"中春之月,令会男女"

2.空间政治:里、墙、园的物理界限对应"男女有别"礼制要求,《礼记》强调"言不入于阃"3.创作年代:从方言特征判断应属"王风"约东周初期(前770-前650年)作品

六、学术争鸣

1.主题争议

  • 传统派:朱熹《诗集传》定为"淫奔之诗" - 现代派:闻一多认为反映女性在宗法制度下的精神困境

    2.性别解读

  • 女性主义视角:展现周代女性在情感自主与礼教约束间的博弈
  • 福柯权力理论:可视作个体反抗话语权力的早期文本

七、文化影响

1.文学传承:开创"怨诗"河,直接影响《古诗十九首·冉冉孤生竹》创作

2.当代演绎:2023年国家大剧院改编音乐剧《仲子》获文华奖,重构为女性觉醒叙事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