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新闻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/8/29 15:45:53       共计:2518 浏览

篇名与原文

篇名:《大车》

作者:无名氏(《诗经》十五国风·王风)

原文

大车槛槛,毳衣如菼。岂不尔思?畏子不敢。

大车啍啍,毳衣如璊。岂不尔思?畏子不奔。

榖则异室,死则同穴。谓予不信,有如皦日。

---

词语注释

1.大车:古代贵族乘坐的牛车

2.槛槛(kǎn):车行发出的沉重声响

3.毳(cuì)衣:用鸟兽细毛编织的华服

4.菼(tǎn):初生芦荻的淡青色

5.啍啍(tūn):车行缓慢的声响

6.璊(mén):赤色美玉

7.榖(gǔ):生时

8.皦(jiǎo)日:明亮的太阳

---

现代译文

第一章

贵族的大车隆隆作响,

你的毛呢礼服如芦荻般青翠。

难道我不想与你相守?

只怕你不敢违抗礼法。

第二章

沉重的大车缓缓前行,

你的华服如红玉般耀眼。

难道我不愿与你私奔?

只怕你畏惧世俗眼光。

第三章

生前我们被迫分居两室,

死后定要同葬一穴。

若你怀疑我的誓言,

愿以明亮的太阳为证!

---

文学赏析

1. 意象构建

  • 色彩对比:"如菼"淡青与"如璊"的赤红形成视觉冲击,暗示情感的热烈与现实的压抑
  • 听觉描写:"槛槛"啍啍"的拟声词强化场景真实感

2. 情感表达

  • 矛盾心理:通过"岂不尔思""子不敢"转折,展现礼教束缚下的挣扎
  • 终极誓言:"死则同穴"突破《诗经》常见含蓄表达,达到情感高潮

3. 艺术手法

  • 重章叠句:二、三章结构相似而用词递进
  • 比喻修辞:以"皦日"喻指誓言的不可违背

---

历史背景

周代婚俗制度

  • 父母之命:诗歌反映春秋时期"媒妁之言"的婚姻制度
  • 阶级约束:毳衣暗示主人公为士大夫阶层,受礼制严格约束

地域特征

-王风特色:东周王畿地区的诗歌多表现礼崩乐坏时期的矛盾心理

---

学术争议

1.主人公性别

  • 传统观点认为女性视角(朱熹《诗集传》)
  • 现代学者提出可能是男性借女子口吻抒怀(闻一多《风诗类钞》)

2."车"象征

  • 迎亲车队说(毛亨注)
  • 贵族出行说(郑玄笺注)

---

文化影响

1.成语溯源:"同穴之情"出本诗第三章

2.后世化用

  • 汉乐府《孔雀东南飞》"两家求合葬"情节呼应
  • 元稹《遣悲怀》"穴窅冥何所望"反用其意

---

延伸阅读

1. 《毛诗正义》对"毳衣"礼制考据

2. 扬之水《诗经名物新证》中的车马制度研究

3. 日本学者白川静《诗经研究》的巫术视角解读

(AI生成)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·上一条:《大田》--无名氏 | ·下一条:《天作》--无名氏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