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新闻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/8/29 15:45:52       共计:2518 浏览

一、诗经原文

篇名:墙有茨

作者:无名氏(《诗经·鄘风》)

原文

墙有茨,不可扫也。

中冓之言,不可道也。

所可道也,言之丑也。

墙有茨,不可襄也。

中冓之言,不可详也。

所可详也,言之长也。

墙有茨,不可束也。

中冓之言,不可读也。

所可读也,言之辱也。

---

二、词语注释

1.茨(cí):蒺藜,带刺蔓生植物

2.中冓(gòu):内室,引申为宫廷秘闻

3.:通"攘"清除

4.:捆扎整理

5.:公开讲述

---

三、现代译文

(采用逐章对应翻译)

第一章

墙头爬满蒺藜草,无法彻底清扫净。

宫廷那些私密话,实在不能对外明。

倘若非要说明白,句句都是丑事情。

第二章

墙头蒺藜除不尽,无法将它全拔光。

宫廷那些隐秘事,不能详细说端详。

如果一定要细讲,说来话长难收场。

第三章

墙头蒺藜捆不成,无法收拾整理清。

宫廷那些私房话,不能公开与人听。

如果一定要传播,字字都是辱名声。

---

四、文学赏析

# 1. 比兴手法

以"有茨"兴,蒺藜的难以清除隐喻宫廷丑闻的顽固性。三章叠唱中"不可扫/襄/束"递进,强化了秘密的不可揭露性。

# 2. 讽刺艺术

通过"不可道-言之丑"的转折句式,形成强烈反讽效果。每章末句的"/长/辱"三字,构成对卫宫淫乱事件的道德审判。

# 3. 结构特征

典型重章叠句形式,三章仅变换六个动词(扫/襄/束、道/详/读),在重复中深化主题。

---

五、历史背景

# 1. 创作年代

约公元前7世纪,卫宣公时期。据《毛诗序》载,此诗讽刺公子顽与宣姜私通之事。

# 2. 政治隐喻

"中冓之言"指卫国公室乱伦丑闻。春秋时期各国史官常用隐语记录宫廷秽事,《左传·闵公二年》可互为印证。

# 3. 社会意义

反映周代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,体现民间对贵族道德堕落的批判意识。

---

六、延伸解读

1.语言学研究:诗中"也"结尾的判断句式,是上古汉语的典型特征

2.比较文学:可与《齐风·南山》《陈风·株林》构成"讽刺诗"

3.现代启示:对当代政治透明化与舆论监督仍有隐喻价值

---

七、学术争议

1.作者身份:汉代郑玄认为是卫国士人,现代学者多倾向民间集体创作

2.具体所指:清代姚际恒考证或与卫宣公夺媳事件无关

3.道德评判:当代研究者提出应区分历史事实与文学想象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·上一条:《墓门》--无名氏 | ·下一条:《大东》--无名氏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