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1:46:18     共 2536 浏览

诗文溯源

标题意蕴:"听筝"直指诗歌核心场景,既点明行为主体(诗人作为聆听者),又暗示艺术客体(弹筝女子的表演),形成主客交融的审美结构。唐代音乐诗常以"XX"命名,如白居易《听弹湘妃怨》,体现当时文人以乐会友的风尚。

作者背景:李端(约737-784),字正已,"大历十才子"之一,赵郡李氏东祖房后裔。其诗多应酬之作,但《听筝》为代表的闺情诗清婉可诵,展现唐代士大夫雅集场景中的文人趣味。据《旧唐书》载,李端晚年隐居衡山,此诗当为早期出入权贵府邸时所作。

---

原文与文本细读

原诗呈现

> 鸣筝金粟柱,素手玉房前。

> 欲得周郎顾,时时误拂弦。

字词注释

1.金粟柱:古筝弦轴饰以桂花纹样(金粟为桂别称),暗示乐器名贵

2.玉房:既指华美居所,亦特指筝枕玉饰,双关手法强化空间质感

3.周郎顾:化用《三国志》周瑜"有误,周郎顾",将听者比作知音

白话译文

桂花木雕琢的筝柱震颤清响,

纤白玉指在华美筝枕前轻扬。

为引取周郎般的知音回首望,

故意将弦音错拂得声声琳琅。

---

艺术鉴赏

意象构建

  • 视听通感:首句"筝"声引象,"金粟"手"玉房"金、白、青三色碰撞,构建贵族宴饮的华美场景
  • 动态捕捉:"误拂弦"诗眼,既保留"误"偶然性,又暗含"故意"必然性,展现唐代女子含蓄求偶的社交智慧

创作手法

1.速写式白描:仅20字完成场景、人物、心理三重刻画,符合司空图"不着一字,尽得风流"学主张

2.用典深度:周瑜形象兼具音乐鉴赏家与青年统帅双重身份,暗喻诗人自身才俊形象

---

文化延伸

社会风俗考

  • 婢女赠予制:郭暧以婢女为彩头邀诗,反映中唐蓄奴风气与文人依附权贵的生存状态
  • 乐器演变:诗中"粟柱"属十三弦唐筝制式,与现代二十一弦筝形成鲜明对比

比较文学视角

作品主题艺术特色
李端《听筝》知音互动心理速写,用典精妙
白居易《夜筝》孤独抒怀留白手法,情感沉郁
张祜《筝》纯美描摹通感修辞,意象密集

后世影响

  • 清代蘅塘退士将其收入《唐诗三百首》,奠定经典地位
  • "误拂弦"成为诗词中女子示爱的固定意象,如晏几道"弦上说相思"

---

学术争鸣

1.主旨分歧

  • 爱情说:认为表现少女怀春("周郎"为情郎代称)
  • 知音说:强调文人音乐鉴赏的雅趣(郭暧宴饮场景佐证)

2.人物身份疑云

- 有学者考据"镜儿"为郭府乐伎,非普通婢女

- "玉房"特指公主府邸建筑尚存争议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