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21:52:14     共 2529 浏览

一、原文呈现

曲牌名:沉醉东风

作者:张可久(元)

原文

```

瘦马驮诗天一涯,倦鸟呼愁村数家。

扑头飞柳花,与人添鬓华。

青山隔断红尘路,白云满地无寻处。

说与渔樵不信,算从前错怨天公。

```

---

二、注释与译文

注释

1.瘦马驮诗:暗用李贺典故,喻文人漂泊境遇

2.倦鸟呼愁:拟人手法,鸟鸣声与旅愁共鸣

3.扑头柳花:点明暮春时节,柳絮象征时光流逝

4.鬓华:双关语,既指柳絮粘鬓,又暗喻白发

5.红尘路:指世俗功名之路

白话译文

瘦马载着诗囊流浪天涯,倦鸟哀鸣掠过三两农家。

扑面柳絮粘上鬓发,恍若添了新的白发。

青山阻断世俗名利路,白云茫茫难觅归途。

向渔夫樵夫倾诉愁绪,他们却笑我错怪天意。

---

三、艺术特色赏析

1. 意象组合的张力

  • 动物意象:瘦马(羸弱)与倦鸟(颓唐)构成动态画面
  • 植物意象:柳花(飘零)与青山(阻隔)形成空间层次
  • 色彩对比:白云(纯净)与红尘(浑浊)的哲学隐喻

2. 修辞手法解析

  • 通感运用:"呼愁"将听觉转化为视觉情绪
  • 典故化用:李贺"寻章摘句老雕虫"的变体表达
  • 对仗设计:前两句工整对偶,后三句转为散文化表达

3. 情感递进结构

```

羁旅之苦 → 时光之叹 → 出世之思 → 孤愤之情

```

---

四、历史背景考据

1. 创作年代推测

据《张小山乐府》校注,此曲应作于元至顺年间(1330-1333),时值作者屡试不第后漫游江南时期。

2. 元代文人心态

  • 科举废止:1313年恢复科举但录取率不足4%
  • 隐逸思潮:马致远《天净沙·秋思》同期的创作倾向
  • 曲体发展:由词入曲的文人化改造关键期

3. 地理空间指向

"白云满地"意象与张可久《越调·寨儿令》"鉴湖夜泊"互文关系,推测写作地点在绍兴一带。

---

五、跨文化比较

1. 与马致远比较

  • 同写秋思:张曲重哲理思辨,马曲重画面铺陈
  • 同用瘦马:张喻才学负重,马喻生命迟暮

2. 与宋词关联

化用晏几道"梦入江南烟水路"意境,但将婉约愁绪转为冷峻自嘲

3. 日本五山文学呼应

同时期日本禅僧绝海中津《蕉坚稿》有相似的山云意象运用

---

六、学术争议焦点

1."错怨天公"解读

  • 周汝昌认为指科举制度
  • 吴梅考证为对元曲地位低微的抗议

2.曲牌变体问题

本曲较《中原音韵》记载的【沉醉东风】正格多出两个衬字

3.版本差异

《雍熙乐府》本末句作"与渔樵不信也"更强烈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