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正宫】【端正好】
碧云天,黄花地,西风紧,北雁南飞。
晓来谁染霜林醉?总是离人泪。
【滚绣球】
恨相见得迟,怨归去得疾。
柳丝长玉骢难系,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。
马儿迍迍的行,车儿快快的随,
却告了相思回避,破题儿又早别离。
听得道一声"去也"了金钏;
遥望见十里长亭,减了玉肌:此恨谁知?
(完整原文约600字,此处节选核心唱段)
---
1.碧云天:化用范仲淹《苏幕遮》"碧云天,黄叶地"喻天地辽阔中的渺小离愁
2.霜林醉:双关修辞,既指枫叶经霜变红,又喻离人哭红双眼
3.玉骢难系:白马的缰绳(暗指无法挽留时光)
4.破题儿:唐宋科举术语,此处喻离别开端
---
(以【端正好】为例)
秋日晴空铺展碧蓝云朵,
遍地黄花堆积萧瑟,
西风呼啸催逼,
北方雁阵向南迁徙。
是谁在一夜之间,
将经霜的枫林染得这般酡红如醉?
那都是离别之人泣血的眼泪。
---
1.自然意象群:构建"日离别标准像"西风/北雁/霜林形成动态凄凉画卷
2.人体意象:金钏松脱、玉肌消瘦等夸张描写,开创"形写情"新范式
3.时空意象:"疏林挂斜晖"主观时间延缓,体现心理真实
---
1.创作年代:约元成宗大德年间(1297-1307),科举废止导致文人转向戏曲创作
2.题材流变:
3.演出规制:元代"一人主唱"下,此处崔莺莺主唱12支曲牌,创杂剧单折唱段纪录
---
1. 与莎士比亚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阳台场景对比:
2. 与汤显祖《牡丹亭·惊梦》比较:
---
1. 作者归属问题:明代朱权《太和正音谱》记载"王实甫作"但现存元刊本未署名
2. "亭"地理考:有学者认为指蒲州普救寺(今山西永济)西古驿道
3. 伦理冲突解读:
---
1. 京剧荀派代表作:荀慧生1926年改编版强化心理描写
2. 越剧经典唱段:王文娟"晓来谁染霜林醉"腔被录入非遗保护名录
3. 影视改编:1986年孙道临导演版首创实景拍摄长亭送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