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21:52:17     共 2526 浏览

原文呈现

【正宫】【端正好】

碧云天,黄花地,西风紧,北雁南飞。

晓来谁染霜林醉?总是离人泪。

【滚绣球】

恨相见得迟,怨归去得疾。

柳丝长玉骢难系,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。

马儿迍迍的行,车儿快快的随,

却告了相思回避,破题儿又早别离。

听得道一声"去也"了金钏;

遥望见十里长亭,减了玉肌:此恨谁知?

(完整原文约600字,此处节选核心唱段)

---

注释精解

1.碧云天:化用范仲淹《苏幕遮》"碧云天,黄叶地"喻天地辽阔中的渺小离愁

2.霜林醉:双关修辞,既指枫叶经霜变红,又喻离人哭红双眼

3.玉骢难系:白马的缰绳(暗指无法挽留时光)

4.破题儿:唐宋科举术语,此处喻离别开端

---

白话译文

(以【端正好】为例)

秋日晴空铺展碧蓝云朵,

遍地黄花堆积萧瑟,

西风呼啸催逼,

北方雁阵向南迁徙。

是谁在一夜之间,

将经霜的枫林染得这般酡红如醉?

那都是离别之人泣血的眼泪。

---

文学赏析

# 意象三重奏

1.自然意象群:构建"日离别标准像"西风/北雁/霜林形成动态凄凉画卷

2.人体意象:金钏松脱、玉肌消瘦等夸张描写,开创"形写情"新范式

3.时空意象:"疏林挂斜晖"主观时间延缓,体现心理真实

# 戏曲艺术突破

  • 首次将【正宫】套曲用于生离场景,打破元杂剧"宫多用于欢宴"惯例
  • "马儿迍迍的行,车儿快快的随"采用反衬手法,比《董西厢》同场景更富戏剧张力

---

历史背景

1.创作年代:约元成宗大德年间(1297-1307),科举废止导致文人转向戏曲创作

2.题材流变

  • 源流:唐代元稹《莺莺传》(悲剧结局)
  • 改造:金代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首次改为团圆结局
  • 定型:王实甫确立"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"主题

3.演出规制:元代"一人主唱"下,此处崔莺莺主唱12支曲牌,创杂剧单折唱段纪录

---

跨文化比较

1. 与莎士比亚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阳台场景对比:

  • 同:皆用自然意象烘托爱情
  • 异:东方"以景锁情"vs西方直抒胸臆

2. 与汤显祖《牡丹亭·惊梦》比较:

  • 王实甫的离愁具有社会压迫性(老夫人逼考)
  • 汤显祖的悲情更多源于生命本体意识

---

学术争议

1. 作者归属问题:明代朱权《太和正音谱》记载"王实甫作"但现存元刊本未署名

2. "亭"地理考:有学者认为指蒲州普救寺(今山西永济)西古驿道

3. 伦理冲突解读:

  • 传统观点:反封建礼教
  • 新解:反映元代知识分子仕隐矛盾(张生赴考象征被迫接受异族统治)

---

现代传承

1. 京剧荀派代表作:荀慧生1926年改编版强化心理描写

2. 越剧经典唱段:王文娟"晓来谁染霜林醉"腔被录入非遗保护名录

3. 影视改编:1986年孙道临导演版首创实景拍摄长亭送别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