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21:52:08     共 2534 浏览

一、原词呈现

曲牌名:凭阑人(越调)

作者:张可久(约1270-1348后)

原文

```

江水澄澄江月明,

江上何人搊玉筝?

隔江和泪听,

满江长叹声。

```

二、注释与译文

# (1)字词注释

  • 澄澄:清澈明净貌,《楚辞·九辩》有"既先戒以白露兮,冬又申之以严霜"的类似用法
  • 搊(chōu):弹拨弦乐器的动作,元代特指竖抱式弹拨技法
  • 和泪:双关语,既指泪水混入江水,亦暗合音乐中的"和声"概念

# (2)白话译文

```

江水流淌清澈见底,明月倒映波光粼粼,

不知何人在江面弹奏玉制筝琴?

我隔着江水含泪聆听,

却听见整条江面回荡着悠长的叹息。

```

三、文学赏析

# 1. 意象建构

作品以"-明月-筝声"构建三重意象体系:

  • 视觉层:通过"澄澄"明"的叠加使用,形成透明性空间
  • 听觉层:由实写筝声转为虚写叹声,完成通感转换
  • 情感层:末句"满江"个人情绪扩展为集体共鸣

# 2. 艺术特色

  • 留白技法:全曲57字中,"何人"身份、"长叹"均未说明
  • 数字修辞:四句中三用"",形成回环韵律
  • 时空压缩:从微观的弹筝动作到宏观的江面反响仅用28字

# 3. 曲牌运用

作为越调宫曲,"凭阑人"词式本为七七七五句式,本曲创新性调整为七七五五结构,下阕削减两句却强化了戛然而止的听觉效果。

四、历史语境

# 1. 创作背景

元至顺年间(1330-1333),张可久任绍兴路吏时所作。当时元廷恢复科举又旋即废止,曲中"长叹"或暗喻知识分子对仕途的集体失落。

# 2. 元代音乐实证

  • 玉筝考证:据《元史·礼乐志》,元代宫廷筝制长六尺,十三弦,与本曲描写吻合
  • 江上演乐:钱塘江夜游奏乐是元代江南士大夫常见雅集活动

# 3. 接受史影响

明代朱权《太和正音谱》评其"瑶天笙鹤"清人李调元《雨村曲话》称此曲"二十八字说尽兴亡之感"

五、跨文化参照

1.与马致远《天净沙》对比

同写江景,马曲"古道西风瘦马"空间铺陈,张作则以声音贯穿时空

2.西方平行研究

与华兹华斯《丁登寺》"the still, sad music of humanity"(人类悲伤而静默的音乐)存在意象共鸣

六、现代阐释

1.生态批评视角

"满江长叹声"解读为自然对人类活动的反馈,早于生态文学数百年

2.城市空间记忆

杭州"钱塘江夜游"项目将此曲作为文化IP,复原元代江上奏乐场景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