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中"上"指淮水之滨,"川"为古梁州地域(今陕西汉中一带),"人"即旧友。全题点明事件(喜会)、地点(淮上)、人物(梁川故人),暗示这是一首记录他乡遇故知的五言律诗。
韦应物(737-792),中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,与王维、孟浩然并称。其诗风澄澹精致,尤擅五言。本诗作于建中四年(783年)诗人任滁州刺史期间,时值"泾原兵变"后社会动荡,更显故人相逢之珍贵。
江汉曾为客,相逢每醉还。
浮云一别后,流水十年间。
欢笑情如旧,萧疏鬓已斑。
何因不归去?淮上有秋山。
1.江汉曾为客:指诗人与故人早年同在江汉(长江与汉水流域)游历
2.浮云一别后:化用《古诗十九首》"浮云蔽白日",喻人生聚散无常
3.流水十年间:借用《论语》"逝者如斯",强调时光飞逝
4.萧疏鬓已斑:双关手法,"萧疏"既形容头发稀疏,又暗指人生境遇萧索
当年我们同游江汉,每次相逢必畅饮而归。
自像浮云般分别后,岁月如流水已过十载。
今日重逢欢笑如昔,却见彼此鬓发斑白。
为何不就此归隐?只因贪恋淮上秋色。
1.时空对照:通过"汉-淮上"转换与""的时间跨度,构建沧桑感
2.意象组合:浮云(无常)、流水(时光)、秋山(隐逸)形成隐喻系统
3.情感张力:表面写"喜会"蕴含"几何"深沉喟叹
4.炼字精妙:""写尽当年豪兴,""道出岁月无情
1.历史背景:结合中唐藩镇割据史实,诗中"归去"含士人对乱世的疏离心态
2.比较阅读:与杜甫《赠卫八处士》对比,同写战乱重逢,韦诗更显冲淡含蓄
3.文化意象:"秋山"陶渊明"菊东篱"的隐逸传统,反映诗人晚年心境
4.后世影响:苏轼"如逆旅"等慨叹,可见对本诗时间意识的承续
《唐诗别裁》评:"旋折,八句如一句。"唐宋诗举要》赞:"淡语中有深味,此韦公独至处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