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1:46:17     共 2532 浏览

一、诗歌本体解析

#原文呈现

朱雀桥边野草花,

乌衣巷口夕阳斜。

旧时王谢堂前燕,

飞入寻常百姓家。

#注释精要

1.乌衣巷:南京秦淮河南岸古地名,三国东吴禁军驻所(黑衣为制服),东晋时成为王导、谢安等豪门世族的聚居区。

2.朱雀桥:六朝时期金陵城南横跨秦淮河的交通枢纽,与乌衣巷相邻,以朱雀门得名。

3.王谢:指东晋宰相王导(书法家王羲之伯父)与谢安(淝水之战指挥者),两族子弟世称"乌衣郎"代表六朝顶级门阀。

#白话译文

朱雀桥畔杂草丛生野花零星,

乌衣巷口残阳余晖斜照巷深。

昔年栖息在王谢华堂的燕子,

如今已在普通百姓檐下安身。

---

二、创作背景与诗人经历

#历史坐标

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(826年),刘禹锡从和州返洛阳途经金陵时所作,系《金陵五题》组诗之二。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期,藩镇割据与宦官专权交织,诗人借六朝兴衰暗喻时代危机。

#刘禹锡的创作特质

作为"豪"其怀古诗常以三重对比构建历史纵深:

  • 空间对比:朱雀桥(交通要道)与野草花(荒芜)的今昔反差
  • 时间对比:"旧时"""时空跳跃
  • 阶级对比:王谢府邸与百姓民居的权力流转

---

三、艺术手法解码

#意象组合的隐喻系统

1.野草夕阳:自然意象象征无情时序,野草吞噬人类文明痕迹,夕阳暗示贵族时代的终结

2.燕子

  • 生物学视角:候鸟迁徙的本能行为
  • 诗学视角:历史见证者("旧时"拟人化身份)
  • 哲学视角:超越阶级的永恒存在,反衬人类权力的短暂

#留白艺术

全诗无一字议论而尽显沧桑:

  • 省略王谢家族的覆灭过程
  • 隐去百姓家的具体情状
  • 聚焦燕子"飞入"瞬间动作完成史诗级蒙太奇

---

四、文化影响与当代解读

#文学史地位

1.七绝范式:与李白《越中览古》、杜甫《蜀相》并称唐代怀古诗三绝

2.成语衍生:"王谢燕"豪门败落的经典意象(见宋代贺铸《台城游》)

#现代性启示

  • 历史循环论:2025年南京乌衣巷景区仍保留"王谢古居",商业开发与诗境形成有趣互文
  • 社会流动性:诗句被广泛引用讨论阶层流动议题,如"门贵子"现象

---

五、延伸阅读建议

1.互文文本

- 对比阅读吴潜《满江红·乌衣巷》(宋词拓展历史视角)

- 参照余秋雨《文化苦旅》中《五城记》对金陵的描写

2.视觉艺术

- 傅抱石水墨画《乌衣巷》的留白处理(藏于南京博物院)

3.地理考据

- 现代考古发现乌衣井遗址,佐证三国至唐代地层堆积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