```
崇丘彼岨兮,维石岩岩。
葛藟萦之兮,终鲜克攀。
有狐绥绥兮,在彼淇梁。
心之忧矣,之子无裳。
```
1.崇丘:高峻的山丘,《尔雅》释为"平曰陆,大陆曰阜,大阜曰陵,大陵曰丘"2.岨(jū):戴土的石山,《说文》注"戴土谓之岨"3.岩岩:山石累积貌,《毛传》解作"石貌"4.葛藟(lěi):两种蔓生植物,《草木疏》称"似栝楼,叶盛而细"5.绥绥:《韩诗》释为"独行求匹貌"朱熹《诗集传》解作"行貌" 三、白话译文
那座戴土的高峻石山啊,层叠的岩石巍峨耸立。
葛藤藟草缠绕山体啊,却终究难以攀援而上。
有只狐狸缓缓独行啊,在那淇水的石梁之上。
我心中充满忧愁啊,那人连下裳都没有。
1.意象建构:通过"崇丘-葛藟-狐狸"意象的递进,形成由高到低的空间纵深感。山体象征不可逾越的障碍,葛藟暗喻徒劳的努力,狐狸则转为具象化的情感载体。
2.比兴手法:前四句以自然景物起兴,后四句转入人事抒怀。清代学者方玉润在《诗经原始》中指出:"言登高之难,后叹贫窭之苦,此兴而比也"。
3.情感张力:末句"之子无裳"与首句"崇丘彼岨"巨大落差,王先谦《诗三家义集疏》认为这是"天地之壮阔反衬民生之艰窘"的典型范例。
1.创作时期:据《毛诗序》记载,此诗当为卫顷公时期(约公元前8世纪)作品,反映"德衰微,大夫忧劳"的社会状况。
2.地理考证:
- 崇丘:可能指今河南浚县的大伾山,《水经注》载"伾山在黎阳东" - 淇梁:即淇水石堰,《卫风·氓》亦有"则有岸"的记载
3.礼制关联:诗中"裳"折射周代服饰制度,《礼记·玉藻》规定"人单衣不裳"暗示主人公的底层身份。
1.主旨分歧:
- 郑玄《毛诗笺》主张"时君不恤民" - 宋代王质《诗总闻》则认为"役者自叹其劳" - 现代学者闻一多考证为"恋者的隐喻表达"2.文字校勘:
- "鲜克攀"齐诗作"缘" - "绥绥"诗版本作"睢睢"3.文化人类学解读:法国汉学家葛兰言注意到诗中"-水-兽"元结构,认为这是上古祭祀场面的仪式记忆。
(AI生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