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21:52:18     共 2525 浏览

一、原作呈现

曲牌联套: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

作者:张鸣善(元代)

原文

> 风流得遇鸾凰配,

> 恰比翼便分飞。

> 彩云易散琉璃脆。

> 没揣地钗股折,

> 厮琅地宝镜亏,

> 扑通地银瓶坠。

> 香冷金猊,

> 烛暗罗帏。

> 支剌地弦断,

> 扢支地针折,

> 击玎珰玉佩碎。

二、注释与译文

1. 词汇注解

  • 没揣地:突然地
  • 厮琅地:形容清脆的碎裂声
  • 扢支地:拟声词,指断裂声
  • 金猊:狮形铜香炉

2. 白话译文

刚得遇神仙眷侣般的姻缘,

转眼却如比翼鸟被迫分离。

美好似彩云易散琉璃易碎——

突然金钗断裂,

清脆的宝镜崩缺,

银瓶轰然坠地。

香炉冷却,

罗帐烛昏。

骤然琴弦绷断,

猛然绣针折损,

叮当脆响中美玉粉碎。

三、艺术赏析

1. 意象群构建

通过"钗折镜亏"银瓶坠"弦断针折"等六组器物毁损意象,形成递进式情感冲击,暗喻姻缘破裂的不可逆转性。

2. 声韵特色

  • 连续使用"没揣地"厮琅地"等元代口语拟声词
  • "脆-亏-坠-碎"押仄声韵,强化悲剧张力

3. 曲牌功能

"骂玉郎"段抒愤懑,"感皇恩"段寄无奈,"茶歌"作终章,三曲牌联用符合元代"带过曲"创作规范。

四、历史语境

1. 创作背景

元顺帝至正年间社会动荡,文人多借散曲抒怀。张鸣善曾任宣慰司令史,此曲可能暗讽朝廷人才任用政策反复无常。

2. 文学史价值

  • 体现元代散曲"俗为美"
  • 突破传统闺怨题材,具有社会批判性

五、延伸解读

1. 隐喻系统

"瓶坠"用白居易《井底引银瓶》典故,暗示封建礼教对爱情的摧残。

2. 比较研究

与关汉卿《沉醉东风·咫尺的天南地北》构成元代"别"主题双璧,前者重场景铺陈,后者偏心理刻画。

3. 现代启示

对当代快速消费型情感关系具有警示意义,器物毁损的象征体系仍具审美生命力。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