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新闻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/8/29 15:45:56       共计:2520 浏览

一、原典呈现

篇名:简兮(《诗经·邶风》第十六篇)

作者:无名氏(周代民间集体创作)

原文

简兮简兮,方将万舞。

日之方中,在前上处。

硕人俣俣,公庭万舞。

有力如虎,执辔如组。

左手执龠,右手秉翟。

赫如渥赭,公言锡爵。

山有榛,隰有苓。

云谁之思?西方美人。

彼美人兮,西方之人兮。

二、词句注释

1.简兮:拟声词,鼓声节奏

2.万舞:周代宗庙乐舞,含武舞与文舞

3.俣俣(yǔ):魁伟貌

4.辔(pèi):马缰绳

5.龠(yuè):古代管乐器

6.翟(dí):雉羽舞具

7.渥赭(zhě):厚重的赤褐色

8.锡爵:赐酒奖赏

三、现代译文

鼓声咚咚震天响,万舞表演将开场。

正午太阳当空照,舞师领队站前行。

身材高大真魁梧,公庭之上演万舞。

刚劲如虎显神力,执缰如织显巧技。

左手持龠奏乐章,右手挥动雉羽扬。

面色红润如涂朱,公侯赐酒示嘉奖。

高山榛树丛丛生,低湿苓草片片长。

心中思念是谁人?西方来的美舞师。

那位美男子啊,来自西周故地的人!

四、文学赏析

(一)艺术特色

1.视听通感:通过"兮"鼓声、"赫如渥赭"构成声画交响

2.虚实相生:前六句实写舞姿,后四句转入心理描写

3.比兴手法:"山有榛,隰有苓"兴,暗喻情感萌发

(二)情感表达

全诗三章呈现递进式情感发展:

  • 首章:客观描述万舞场景
  • 次章:聚焦舞者个人魅力
  • 末章:抒发思慕之情,完成从群体观察到个体情思的转化

五、历史背景

(一)礼乐制度

万舞作为周代"舞",兼具:

  • 军事训练功能(执辔如组展现战车驾驭)
  • 宗教祭祀功能(《周礼》记载用于山川祭祀)
  • 政治教化功能(公庭表演体现等级秩序)

(二)地域特征

邶风属卫地诗篇,反映:

1. 西周遗风:舞师"西方之人"宗周文化传播者

2. 春秋变革:公庭赐爵显示礼乐制度的形式化倾向

六、学术争议

1.主题分歧

  • 传统说:讽刺卫君不用贤(《毛诗序》)
  • 现代说:女子慕恋舞师(闻一多《风诗类钞》)

    2."西方"考辨

  • 地理说:指宗周地区
  • 象征说:喻指理想化形象

七、文化影响

1.文学传统:开创"旁观者-表演者-倾慕者"式描写范式

2.美学价值

- "有力如虎,执辔如组"体现刚柔并济的审美理想

- 为后世《楚辞·九歌》《洛神赋》的舞乐描写提供范式

3.语言文字

- "硕人"成为形容男性美的经典词汇

- "西方美人"构成中国文学最早的异域想象之一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·上一条:《竹竿》--无名氏 | ·下一条:《素冠》--无名氏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