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21:52:17     共 2526 浏览

一、原词呈现

曲牌名:赏花时

作者:马致远(元代)

原文

> 掬水月在手,弄花香满衣。

> 兴来无远近,欲去惜芳菲。

> 南望钟声暮,山深人未归。

---

二、词句注释

1.掬水月在手

  • 典出《景德传灯录》"掬水月在手,弄花香满衣"用禅宗公案,以水月镜像喻人生虚幻
  • "掬"双手捧取动作,暗含短暂易逝的哲学意味

2.弄花香满衣

  • "弄"字体现闲适之趣,与"掬"动作呼应
  • 嗅觉(香)与触觉(衣)通感运用,强化意境沉浸感

3.兴来无远近

- 揭示文人随性而游的特质,呼应庄子"物以游心"

4.南望钟声暮

- 视听结合手法,"声"暗示寺庙存在,增添出世色彩

---

三、白话译文

捧起清泉便见月影荡漾掌心,

抚弄花朵不觉香气浸透衣衫。

乘兴漫游哪管它路途远近,

将要归去却怜惜春色阑珊。

向南眺望晚钟声里暮色渐沉,

深山之中仍有游子未曾返还。

---

四、文学赏析

# (1)意象系统建构

  • 自然意象群:水、月、花、山构成山林隐逸图景
  • 时间意象:"暮"字点明黄昏时分,强化惆怅氛围
  • 感官矩阵:视觉(月)、触觉(水)、嗅觉(香)、听觉(钟声)四维交织

# (2)艺术特色

  • 留白技法:末句"未归"多重解读,可能是游子、隐士或作者自况
  • 禅意表达:通过"水月"意象体现"即是空"佛教哲理
  • 语言张力:26字中包含7个动词,形成动态意境流

---

五、历史背景探微

1.创作年代考证

- 应作于马致远晚年(约1310-1324),此时作者经历宦海沉浮,选择隐居杭州

2.元代文化语境

  • 反映元代知识分子"抑下僚"普遍心态
  • 与同时期杂剧《汉宫秋》的苍凉笔法形成互文

3.文学流派影响

  • 继承王维"诗中有画"传统
  • 开启后期散曲"丽派"声

---

六、跨文化比较

1. 与日本俳句比较:

- 松尾芭蕉"古池や蛙飛び込む水の音"同样捕捉瞬间禅意

2. 西方意象派参照:

- 庞德《在地铁站》"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"意象并置手法

---

七、学术争议聚焦

1. 主题分歧:

- 隐逸说(主流观点)vs 怀人说(徐朔方提出)

2. 末句解读:

- "未归"暗指宋遗民的不合作姿态

3. 版本差异:

- 《阳春白雪》本与《梨园按试乐府新声》本第三句异文考辨

---

八、现代价值阐释

1. 生态美学意义:展现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

2. 心理疗愈功能:为当代人提供精神减压的文学样本

3. 文化传承载体:2019年同名纪录片《掬水月在手》对其进行了现代转译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