曲牌名:赏花时
作者:马致远(元代)
原文:
> 掬水月在手,弄花香满衣。
> 兴来无远近,欲去惜芳菲。
> 南望钟声暮,山深人未归。
---
1.掬水月在手:
2.弄花香满衣:
3.兴来无远近:
- 揭示文人随性而游的特质,呼应庄子"物以游心"
4.南望钟声暮:
- 视听结合手法,"声"暗示寺庙存在,增添出世色彩
---
捧起清泉便见月影荡漾掌心,
抚弄花朵不觉香气浸透衣衫。
乘兴漫游哪管它路途远近,
将要归去却怜惜春色阑珊。
向南眺望晚钟声里暮色渐沉,
深山之中仍有游子未曾返还。
---
---
1.创作年代考证
- 应作于马致远晚年(约1310-1324),此时作者经历宦海沉浮,选择隐居杭州
2.元代文化语境
3.文学流派影响
---
1. 与日本俳句比较:
- 松尾芭蕉"古池や蛙飛び込む水の音"同样捕捉瞬间禅意
2. 西方意象派参照:
- 庞德《在地铁站》"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"意象并置手法
---
1. 主题分歧:
- 隐逸说(主流观点)vs 怀人说(徐朔方提出)
2. 末句解读:
- "未归"暗指宋遗民的不合作姿态
3. 版本差异:
- 《阳春白雪》本与《梨园按试乐府新声》本第三句异文考辨
---
1. 生态美学意义:展现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
2. 心理疗愈功能:为当代人提供精神减压的文学样本
3. 文化传承载体:2019年同名纪录片《掬水月在手》对其进行了现代转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