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新闻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/8/29 15:45:57       共计:2521 浏览

篇名与原文

篇名:《葛生》(出自《诗经·唐风》)

作者:无名氏(周代民间歌谣)

原文

葛生蒙楚,蔹蔓于野。

予美亡此,谁与独处?

葛生蒙棘,蔹蔓于域。

予美亡此,谁与独息?

角枕粲兮,锦衾烂兮。

予美亡此,谁与独旦?

夏之日,冬之夜。

百岁之后,归于其居。

冬之夜,夏之日。

百岁之后,归于其室。

---

词语注释

1.葛生蒙楚:葛藤覆盖荆条。"蒙"为覆盖之意

2.蔹(liǎn)蔓:野葡萄藤蔓延

3.予美:我的爱人(先秦对配偶的尊称)

4.角枕/锦衾:陪葬用的兽角枕与锦绣被

5.独旦:独处至天明

6.其居/其室:指亡者墓穴

---

白话译文

葛藤缠绕着荆条,野葡萄蔓延荒郊。

我的爱人葬在此,独留我形单影寥。

葛藤攀附着酸枣,野葡萄爬满坟茔。

我的爱人葬在此,独卧空床到天明。

陪葬的角枕仍鲜亮,锦绣被褥色未消。

我的爱人葬在此,长夜独守待晨晓。

夏日迟迟,冬夜漫漫。

待我百年之后,再来与你同眠。

冬夜漫漫,夏日迟迟。

待我百年之后,再来与你相伴。

---

诗歌赏析

结构艺术

全诗五章采用重章叠句:

  • 前两章以"生"蔹蔓"起兴,营造荒寂意境
  • 第三章转入室内器物描写,形成空间转换
  • 末两章通过"冬"循环,强化生死永恒主题

情感表达

1.悼亡之痛:通过"与独处"三度叩问,展现鳏寡孤独

2.生死誓言:"百岁之后"重复出现,体现先秦"同穴"婚俗

3.意象运用:植物蔓延与墓域静态形成生命张力

---

历史背景

创作年代

  • 属《唐风》体系,反映晋地(今山西)西周晚期至春秋风俗
  • 《毛诗序》认为刺晋献公"好攻战"现代学者多认定为民间悼亡诗

丧葬制度

1.角枕锦衾:印证《周礼》"尸"礼制,属士大夫阶层葬仪

2.植物意象:葛、蔹为《诗经》常见丧葬符号(见《小雅·蓼莪》)

---

学术争议

1.性别议题

  • 汉代郑玄注为"悼夫"
  • 清代姚际恒《诗经通论》认为性别特征模糊

    2.宗教观念

  • "百岁之后"体现先秦灵魂不灭观
  • 与《郑风·出其东门》的现世爱情形成对照

---

文学影响

1.悼亡诗传统

- 开创"睹物思人+生死对话"

- 潘岳《悼亡诗》、元稹《遣悲怀》皆受其影响

2.比兴手法

- 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称其"最得风人深致"

3.现代诠释

- 闻一多《诗经通义》考据其植物意象的生殖崇拜遗存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·上一条:《葛屦》--无名氏 | ·下一条:《葛藟》--无名氏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