篇名:《葛屦》(《诗经·魏风》第七篇)
作者:无名氏(周代魏地民间歌谣)
原文:
纠纠葛屦,可以履霜?
掺掺女手,可以缝裳?
要之襋之,好人服之。
好人提提,宛然左辟,佩其象揥。
维是褊心,是以为刺。
---
1.纠纠:缠绕紧密貌,形容草鞋编织纹路
2.葛屦(jù):葛麻编织的凉鞋,周代平民夏季服饰
3.掺掺(xiān):同"纤"形容女子手指纤细
4.要(yāo):同""指缝制衣腰
5.襋(jí):衣领,作动词指缝领口
6.象揥(tì):象牙发簪,贵族配饰象征
---
(第一段)
葛麻草鞋缠得密,怎能踏雪御寒霜?
纤弱女子十指细,怎堪日夜缝衣裳?
(第二段)
缝罢衣领又缝腰,华服献予贵人穿。
贵人踱步显威仪,转身避让姿态傲,象牙发髻摇又晃。
(末句)
只因心胸太狭隘,作诗讽刺这般人。
---
全篇罕见地以劳动女性视角展开,堪称《诗经》最早的"劳工文学"代表作。
---
1.创作年代:
- 属《魏风》体系,当在公元前661年晋灭魏前,反映春秋初期社会矛盾
2.经济制度:
- "手缝裳"印证"女工"制度,平民女性需承担贵族服饰生产
3.服饰规制:
- 葛屦为庶民夏装(《仪礼·士冠礼》载"夏用葛"),与贵族丝履形成制度性差异
---
1.主题分歧:
- 传统解为"褊心"(《毛诗序》),现代学者郭沫若则认为反映奴隶制剥削
2."好人"解:
近年出土楚简显示,战国时期""特指采邑领主,暗示诗歌反抗对象
3.劳动场景还原:
考古发现山西芮城地区(古魏国)春秋纺轮遗存,印证诗中纺织劳动真实性
---
1.成语演化:"纠纠葛屦"成为形容生活艰辛的典故,见苏轼《黠鼠赋》
2.戏剧改编:元杂剧《葛屦怨》以此诗为蓝本创作婢女抗争故事
3.当代价值:
2023年北京大学《诗经》研讨会上,该诗被列为"周代阶级关系研究核心文本"(AI生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