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1:46:20     共 2524 浏览

一、诗歌标题与作者背景

标题:"早秋"点明时令特征,强调捕捉夏秋交替的微妙变化。许浑突破"悲秋"传统,以""凸显季节过渡的鲜活感,未着一""而尽得风流。

作者:许浑(约791-858),晚唐重要诗人,字用晦,润州丹阳人。出身宰相世家却仕途坎坷,历任县令、刺史等职,晚年隐居丁卯涧,自编《丁卯集》。其诗工于律体,以"卯体",多山水咏怀之作。

二、原文与注释

原文

遥夜泛清瑟,西风生翠萝。

残萤栖玉露,早雁拂金河。

高树晓还密,远山晴更多。

淮南一叶下,自觉洞庭波。

注释

  • 泛清瑟:瑟声如流水荡漾,化听觉为视觉通感
  • 翠萝:初秋草木犹存夏日的翠绿生机
  • 金河:秋属五行之金,指曙光中的银河
  • 淮南句:典出《淮南子》"一叶落而知岁暮"
  • 洞庭波:化用屈原《湘夫人》"波兮木叶下"

三、白话译文

漫漫长夜飘荡着清冷的瑟音,西风吹动青翠的藤萝微微摇曳。

残存的萤火虫栖息在晶莹的露珠上,南归的早雁掠过晨光中的银河。

拂晓时高大的树木依然枝叶茂密,晴空下远山的轮廓显得更加清晰。

看见淮南飘落的一片黄叶,仿佛已感受到洞庭湖涌起的秋波。

四、艺术赏析

1. 结构设计

前六句采用"式":首联总写秋夜氛围,中二联分绘"-昼"景物,形成"(瑟)-触觉(风)-视觉(萤、雁、树、山)"维感官体验。尾联用典故收束,实现从具象到哲思的升华。

2. 意象经营

  • 对比意象:"残萤"脆弱与"雁"的矫健、"高树"的繁茂与"叶"的飘零,展现季节过渡的张力
  • 色彩美学:"翠萝-玉露-金河"构成青白金的冷色调体系,符合早秋清冽气质
  • 时空纵深:从夜间到黎明,从近处草木到远方山峦,构建立体画卷

3. 语言特色

  • "泛"生"栖""动词精准传神,赋予静景动态美
  • 对仗工整却无雕琢感,如"萤"对"早雁""树""山"
  • 双典并用(淮南叶、洞庭波),将物理时序升华为生命感悟

五、扩展解读

1. 历史语境

此诗约作于847-859年间,正值唐王朝衰微期。许浑借早秋物象隐喻个人仕途的"黄不接"——既怀"树还密"进取心,又有"老烟波"的退隐意。

2. 诗史地位

  • 突破杜甫"悲秋",开创"丽含蓄"晚唐秋思范式
  • "丁卯体"代表作:格律精严而意境浑成,影响宋代"江西诗派"

3. 跨文化参照

与西方浪漫主义诗歌比较:

  • 华兹华斯《早春书怀》直抒胸臆,许诗则"不著一字,尽得风流"
  • 皆善用自然意象承载哲思,但东方更重意境留白

六、后世评价

明代胡应麟《诗薮》赞其"格律纯净,晚唐翘楚";清代纪昀批评"浑千首湿"时,独称此诗"逼人,可称逸品"。现代学者指出其"以科学观察入诗"的特质,如"远山晴更多"符合大气透视原理。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