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"早秋"点明时令特征,强调捕捉夏秋交替的微妙变化。许浑突破"悲秋"传统,以""凸显季节过渡的鲜活感,未着一""而尽得风流。
作者:许浑(约791-858),晚唐重要诗人,字用晦,润州丹阳人。出身宰相世家却仕途坎坷,历任县令、刺史等职,晚年隐居丁卯涧,自编《丁卯集》。其诗工于律体,以"卯体",多山水咏怀之作。
原文:
遥夜泛清瑟,西风生翠萝。
残萤栖玉露,早雁拂金河。
高树晓还密,远山晴更多。
淮南一叶下,自觉洞庭波。
注释:
漫漫长夜飘荡着清冷的瑟音,西风吹动青翠的藤萝微微摇曳。
残存的萤火虫栖息在晶莹的露珠上,南归的早雁掠过晨光中的银河。
拂晓时高大的树木依然枝叶茂密,晴空下远山的轮廓显得更加清晰。
看见淮南飘落的一片黄叶,仿佛已感受到洞庭湖涌起的秋波。
1. 结构设计
前六句采用"式":首联总写秋夜氛围,中二联分绘"-昼"景物,形成"(瑟)-触觉(风)-视觉(萤、雁、树、山)"维感官体验。尾联用典故收束,实现从具象到哲思的升华。
2. 意象经营
3. 语言特色
1. 历史语境
此诗约作于847-859年间,正值唐王朝衰微期。许浑借早秋物象隐喻个人仕途的"黄不接"——既怀"树还密"进取心,又有"老烟波"的退隐意。
2. 诗史地位
3. 跨文化参照
与西方浪漫主义诗歌比较:
明代胡应麟《诗薮》赞其"格律纯净,晚唐翘楚";清代纪昀批评"浑千首湿"时,独称此诗"逼人,可称逸品"。现代学者指出其"以科学观察入诗"的特质,如"远山晴更多"符合大气透视原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