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新闻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/8/29 15:45:53       共计:2518 浏览

一、诗经原文

```

宛丘之栩,子仲之子。

婆娑其下,不绩其麻。

市也婆娑,不绩其麻。

宛丘之羽,子仲之子。

婆娑其下,不绩其麻。

市也婆娑,不绩其麻。

```

二、字词注释

1.宛丘:陈国都城东南的圆形高地(今河南淮阳),《汉书·地理志》载"国宛丘,舜后妫满所封"2.:栎树,古代祭祀常用木材,《说文》释为"木也"3.子仲:陈国大夫姓氏,《春秋·桓公五年》有"侯鲍卒,子仲立"记载

4.婆娑:盘旋起舞貌,《毛传》注"舞貌"郑玄笺"者之容"5.绩麻:纺织苎麻,先秦妇女基本劳作,《诗经·七月》有"载绩" 三、白话译文

```

宛丘栎树下,子仲家女儿。

翩翩起舞不纺麻,集市照样舞不停。

宛丘羽饰旁,子仲家女儿。

树下旋转不织布,街市依旧舞翩跹。

```

四、文学赏析

(一)复沓艺术

全章四段采用"丘之X"兴,通过"/羽"下/市"意象转换,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。这种"重章叠句"手法强化了舞者忘情狂欢的场景,与《诗经·芣苢》的劳作欢歌形成鲜明对比。

(二)矛盾张力

诗中六次重复"绩其麻"通过劳动义务与舞蹈欲望的冲突,折射周代礼制崩坏的社会现实。孔颖达《毛诗正义》评此诗"陈大夫淫荒昏乱,其民化之"。

(三)意象象征

"栩"作为社祭树木暗含神巫色彩,"羽饰"巫舞道具,《周礼·春官》载"舞"祭祀舞蹈。现代学者闻一多认为这是"国巫风盛行"写照。

五、历史背景

(一)地理因素

陈国地处楚文化圈(今河南周口),《吕氏春秋》载"人信巫鬼,重淫祀"发现的淮阳平粮台遗址出土大量卜骨印证此说。

(二)政治讽喻

据《左传·襄公二十五年》记载,陈国此时正历灵公(前613-前599)荒淫时期,与孔子"声淫"批评相呼应,朱熹《诗集传》指此诗"言民俗之事,以刺其上"。

(三)文化冲突

周礼要求"以纺织为功"(《礼记·内则》),而诗中女子"弃业从舞"反映中原礼制与南方巫祭文化的碰撞,类似现象亦见于《诗经·陈风·东门之枌》。

六、延伸解读

(一)人类学视角

法国汉学家葛兰言指出,这种"树-舞蹈-废业"是古代农耕社会"圣婚仪式"遗存,与《楚辞·九歌》的祭祀场景存在文化关联。

(二)文字学佐证

甲骨文""??)字作人持羽饰状,与诗中""吻合,商承祚《殷契佚存》考据认为这是"巫祝降神之状"(三)后世影响

李白《清平调》"云想衣裳花想容"舞姿描写,王安石《明妃曲》"含情欲说独无处"劳作缺席书写,均可溯源于此诗的美学基因。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