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6:38:45     共 2524 浏览

一、词作原文

摊破浣溪沙·病起萧萧两鬓华

病起萧萧两鬓华,卧看残月上窗纱。豆蔻连梢煎熟水,莫分茶。

枕上诗书闲处好,门前风景雨来佳。终日向人多酝藉,木犀花。

---

二、注释与译文

# (注释)

1.摊破浣溪沙:词牌名,由浣溪沙添字摊破而成,双调六十字

2.萧萧两鬓华:形容两鬓白发稀疏,出自《诗经·小雅·车攻》"萧萧马鸣"3.豆蔻连梢:中药豆蔻需连枝煎煮,宋代常用作醒脾汤药

4.酝藉:含蓄宽容之意,此处拟人化描写桂花香气

# (白话译文)

病后初愈两鬓添白发,卧榻静观残月映窗纱。煎服连枝豆蔻汤药,且停分茶闲事罢。

枕边诗书最宜闲读,门前雨景别具风华。终日与我温柔相伴,唯有那幽香木樨花。

---

三、文学赏析

# 1. 意象组合艺术

  • 病榻意象群:通过"病起"看"上"构建封闭空间,与"月"窗纱"冷色调画面
  • 生活雅趣:分茶(宋代茶道)、煎药、读书等细节体现宋代士大夫生活美学
  • 自然对应:雨景与木犀花的动态呼应,暗合"起"后对外界的重新感知

# 2. 语言特色

  • 炼字精妙:"藉"双关,既形容桂花香气含蓄,又暗喻词人晚年心境
  • 矛盾修辞:"起"与"风景佳"张力,展现超越病痛的审美观照

---

四、历史背景探究

# 1. 创作时期推定

根据"两鬓华"及李清照生平,应作于绍兴五年(1135年)后,时年52岁左右,正值南宋初期避乱金华期间。此时词人经历国破家亡、文物散佚之痛,词风由清丽转向沉郁。

# 2. 宋代医药文化折射

  • "豆蔻煎熟水"反映宋代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记载的药饮习俗
  • "莫分茶"暗含病中忌茶的医学认知,与苏轼《仇池笔记》记载相印证

---

五、词学价值与影响

1.开拓病榻书写:突破传统闺怨题材,将病中体验提升为审美对象

2.物我关系创新:木犀花的拟人化描写,启发放翁"一树梅花一放翁"的创作手法

3.后世评价:清代况周颐《蕙风词话》评此词"愈朴愈厚,愈厚愈雅"

---

六、延伸解读

# 1. 与同类作品比较

  • 对比《声声慢》的"凄惨惨戚戚"本词展现更为克制的痛苦表达
  • 与同期《武陵春》"不动许多愁"形成豪放与婉约的风格对位

# 2. 现代阐释视角

- 从医疗人文角度看,呈现疾病体验中的主体性建构

- 生态批评视角下,"木犀花"人与自然的精神对话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