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新闻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/8/29 15:45:57       共计:2521 浏览

一、诗经原文

篇名:葛藟

作者:无名氏(《诗经·王风》)

原文

绵绵葛藟,在河之浒。

终远兄弟,谓他人父。

谓他人父,亦莫我顾。

绵绵葛藟,在河之涘。

终远兄弟,谓他人母。

谓他人母,亦莫我有。

绵绵葛藟,在河之漘。

终远兄弟,谓他人昆。

谓他人昆,亦莫我闻。

---

二、词句注释

1.绵绵:藤蔓缠绕不绝貌

2.葛藟(lěi):野葡萄藤,《诗经》中常喻漂泊依附

3.浒/涘/漘:水岸不同位置(岸边/水边/曲岸)

4.终远兄弟:终究远离血亲

5.顾/有/闻:关照/爱护/理睬的递进式否定

---

三、现代译文

河岸蔓延的野葡萄藤啊,

我漂泊至此远离故乡。

尊称他人为父亲,

却得不到丝毫回望。

(第二、三章结构复沓,将""为"母"兄"层层递进)

---

四、文学赏析

# 1. 艺术手法

  • 比兴交织:以葛藟的攀附特性隐喻流民生存状态
  • 三章叠唱:通过空间转换(浒→涘→漘)强化漂泊感
  • 称谓降格:父→母→兄的称呼变化显示尊严的逐步丧失

# 2. 情感内核

展现周王室东迁后,流民在异乡遭受的冷漠与精神困境。"谓他人父"屈辱呼唤与"我顾"残酷回应形成尖锐对比。

---

五、历史背景

1.创作时期:春秋初期(约公元前770-前720年)

2.社会语境

  • 周平王东迁洛邑引发人口流动潮
  • 宗法制度崩溃导致血缘关系失效

    3.地理特征:诗中"河"特指黄河,反映豫西难民迁徙路线

---

六、深层解读

1.社会学视角

揭示早期城镇化进程中"陌生人社会"的形成困境

2.哲学寓意

对儒家"爱"的反向叩问——当血缘纽带断裂时,伦理如何重建?

3.比较文学

与《唐风·葛生》形成互文,后者以葛藤喻夫妻依存,本诗则强调失怙

---

七、研究争议

1. 作者身份推测:

- 郑玄注:"周之遗民所作" - 现当代学者倾向认为是被征服的殷商贵族后裔

2. "葛藟"意象分歧:

朱熹解为"恶木"一多则考证为远古生殖崇拜符号

---

八、文化影响

1. 后世化用案例:

- 杜甫《遣兴》:"者庞德公,未曾入州府。襄阳耆旧间,处士节独苦"暗合本诗意蕴

2. 现代启示:

为农民工文学、离散写作提供最早范本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·上一条:《葛生》--无名氏 | ·下一条:《葛覃》--无名氏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