篇名:葛藟
作者:无名氏(《诗经·王风》)
原文:
绵绵葛藟,在河之浒。
终远兄弟,谓他人父。
谓他人父,亦莫我顾。
绵绵葛藟,在河之涘。
终远兄弟,谓他人母。
谓他人母,亦莫我有。
绵绵葛藟,在河之漘。
终远兄弟,谓他人昆。
谓他人昆,亦莫我闻。
---
1.绵绵:藤蔓缠绕不绝貌
2.葛藟(lěi):野葡萄藤,《诗经》中常喻漂泊依附
3.浒/涘/漘:水岸不同位置(岸边/水边/曲岸)
4.终远兄弟:终究远离血亲
5.顾/有/闻:关照/爱护/理睬的递进式否定
---
河岸蔓延的野葡萄藤啊,
我漂泊至此远离故乡。
尊称他人为父亲,
却得不到丝毫回望。
(第二、三章结构复沓,将""为"母"兄"层层递进)
---
展现周王室东迁后,流民在异乡遭受的冷漠与精神困境。"谓他人父"屈辱呼唤与"我顾"残酷回应形成尖锐对比。
---
1.创作时期:春秋初期(约公元前770-前720年)
2.社会语境:
3.地理特征:诗中"河"特指黄河,反映豫西难民迁徙路线
---
1.社会学视角:
揭示早期城镇化进程中"陌生人社会"的形成困境
2.哲学寓意:
对儒家"爱"的反向叩问——当血缘纽带断裂时,伦理如何重建?
3.比较文学:
与《唐风·葛生》形成互文,后者以葛藤喻夫妻依存,本诗则强调失怙
---
1. 作者身份推测:
- 郑玄注:"周之遗民所作" - 现当代学者倾向认为是被征服的殷商贵族后裔
2. "葛藟"意象分歧:
朱熹解为"恶木"一多则考证为远古生殖崇拜符号
---
1. 后世化用案例:
- 杜甫《遣兴》:"者庞德公,未曾入州府。襄阳耆旧间,处士节独苦"暗合本诗意蕴
2. 现代启示:
为农民工文学、离散写作提供最早范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