```
有来雝雝,至止肃肃。
相维辟公,天子穆穆。
於荐广牡,相予肆祀。
假哉皇考!绥予孝子。
宣哲维人,文武维后。
燕及皇天,克昌厥后。
绥我眉寿,介以繁祉。
既右烈考,亦右文母。
```
1.雝雝:和谐貌,形容仪仗队行进时的庄重和谐
2.辟公:指诸侯,《毛传》:",君也。公,诸侯也。"3.穆穆:威严端庄之态,《尔雅·释训》:"穆穆,敬也。"4.广牡:肥大的雄性牺牲,郑玄笺:"牡,大牲也。"5.假哉:伟大啊,马瑞辰《毛诗传笺通释》:"与嘏同,大也。"### 三、白话译文
(采用逐联对应翻译)
```
前呼后拥威仪盛,到达宗庙更肃敬。
诸侯助祭列两旁,天子端庄显威灵。
进献肥大牺牲品,助我完成祭祀礼。
伟大光辉的先父!保佑孝子得安宁。
臣子贤明德兼备,君王文武俱英明。
德泽广布达上天,后世昌盛永传承。
赐我长寿享安康,助我获得众多福。
既拜英烈先父灵,也拜有德文王母。
```
1.结构特征
全诗十六句四章,采用典型的西周颂诗"起承转合"结构。首章描写祭祀场景,次章转入祭品陈设,第三章升华至德政颂扬,末章收束于祈福主题。
2.艺术手法
3.思想内涵
体现周人"德配天"的宗教观念,通过"哲维人,文武维后"等句,将政治伦理与祖先崇拜相结合,形成"天-法祖-保民"的三位一体思想体系。
1.创作时期
据《毛诗序》"《雝》,禘大祖也"为西周中期作品。现代学者通过青铜器铭文比对,推测其创作于穆王时期(约前976-前922年)。
2.礼仪功能
为周天子宗庙祭祀的"馔乐歌"即祭祀尾声撒祭品时演奏。出土的西周礼器"虢季子白盘"铭文记载的仪轨与本诗高度吻合。
3.政治语境
反映西周"法制"权力结构:"相维辟公"体现诸侯对周王室的臣服,"文武维后"强调周王执政合法性来源。
1.作者归属
汉代郑玄认为是周公所作,现代学者郭沫若则主张为周王室乐官集体创作。2012年清华简《耆夜》篇的发现,为西周早期颂诗创作群体研究提供了新证据。
2."文母"
传统注疏指周文王妃太姒,近年有学者根据甲骨文考证,认为可能特指具有"德"妣,非专属某位王后。
3.祭祀性质
清代姚际恒《诗经通论》主张为时祭,而当代考古学家李学勤结合周原甲骨考证,认为属五年一次的"禘祭"诗。
1.礼乐传承
该诗被收入《周礼·春官》记载的"九夏"乐章,唐代杜佑《通典》载其仍在开元礼中使用。
2.文学流变
屈原《九歌·东皇太一》的祭祀描写明显受其影响,汉代《安世房中歌》延续了这种"祭祖-颂德-祈福"段式结构。
3.现代价值
2018年陕西周公庙遗址出土的西周编钟铭文,为本诗反映的礼乐制度提供了实物佐证,入选"文明探源工程"研究成果。
(AI生成)